如此說法,明人皆並沒有說什麼,久而久之就習慣了這麼說。
現在被這位大明將官斥責,這才發現似乎有些欠妥。
不過隨即,他就想明白了,他已經不算是明人了,雖然還是漢人,但只能算華裔,說起來他其實已經是呂宋人才對。
而對於大明官場上的人來說,他們也是有政治立場的。
這個政治立場,不是說效忠皇帝或者對誰的忠誠和服從,而是涉及到華夏文明傳承的問題。
有人說是朱元璋驅除韃虜再造中華,也有人說老朱家是最成功的農民起義。
不過朱元璋自己的說法則是順天應命,從蒙元手中繼承正統。
那問題來了,朱元璋是打著驅除韃虜的名號造反的,為什麼到頭來反而要去追認元朝正統。
這其實原因還是很複雜的,甚至涉及到蒙元之前遼國、南北宋和後來建立的金國。
北宋時期,雖然想恢復燕雲十六州,但一直沒能成功,最後還丟掉北方大片山河,自此中國出現南北分治狀態。
那時候秩序混亂,代表漢家文化的官僚們已經沒法定義克己復禮,君君臣臣的儒家正統學說。
遼國能長時間順利的統治幽雲十六州也沾了這點光,之後的宋朝其實就是在重塑儒家文化的正統和秩序。
宋朝的儒家和之前朝代的儒家絕對不是一回事,同樣幽雲十六州的儒家子弟也未必認同被宋朝切割的儒家傳統。
遼宋百十來年的對峙,不僅是地理上的隔絕,文化上也存在差異。
北宋和遼國皆自稱正統,在當時國際上的地位遼國並不亞於北宋,甚至中國這個詞被更多的史書指向遼國。
這是因為此前中國最引以為豪的朝代莫過於漢唐,但大漢已經過去甚久遠,而唐朝滅亡時間尚短。
唐初的核心是以鮮卑化的漢人和漢化的鮮卑人為主體混雜河北、山西、河南的山東豪門,再加上參與感不高的江南世家。
民族體系的複雜讓唐朝前期對所有外來民族保持極大的包容和開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太宗那句: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唯朕獨愛之如一。
意思就是不管什麼漢族還是夷族,到我這不分彼此,全是一家人。
經過安史之亂洗禮後,唐朝皇帝們再也不敢這麼自信,也不敢輕易的相信胡人。
唐朝時,豪門世家仗著權勢以及對文化的壟斷,保持對地方混雜文化的壓制。
但黃巢剿滅豪門徹底顛覆了這一套管理秩序,唐末到宋初的中國都是在走撕碎重塑再撕裂再糅合的迴圈管理秩序。
唐朝滅亡後,最能代表漢家文化的正統被北方政權把控。
從後晉開始,尤其是契丹短暫的入主中原之後,地方軍閥們不再追求正統,把精力放在國力和軍隊實力的提升上面。
亂世誰都可以說得到傳承,不再遵行唯一的合法性。
尤其以馮道,韓熙載為代表的讀書人直接走了更現實的路,誰尊敬我就去投奔誰。一言不合直接跳槽,投奔下一個主子。
金滅遼後,其統治下的北方漢族是有希望迴歸到南宋的傳承秩序,也多次舉行過起義準備投奔南宋。
但南宋拋棄了北方士族,因為早先逃亡南方計程車族和南方本地計程車族,都在排擠和鄙視後期回來計程車族子弟。
南宋的無能和排斥讓北方再也不抱希望,於是轉頭變成更加務實的儒家現實主義者,擁戴金朝包括效忠蒙古人的元朝。
如此,南北文化割裂,自然讓蒙古人喜聞樂見。
為了不讓南北漢人合流,大一統的元朝故意分化漢家文化,元朝把北方漢人稱為漢人,而南方漢人則是最低階的南人。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