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路錢,念及細水長流,海盜一般也不會打劫送錢的海商。
畢竟一旦動手,那就是要死人的。
能白得物資和銀子,誰又願意拼著身家性命去博這一下。
這也成為大明所有海商內部的一個潛規則,那就是交好那些海盜,按時交上買路錢,生意才能做得好,財源廣進。
而這樣的潛規則,一直持續到明末。
應該說,雖然嘉靖朝的海盜,或者說倭寇很猖獗,但是其實力,終究還是比不過明末大海盜鄭芝龍的。
在崇禎元年九月,感受到明朝朝廷的一番誠意後,鄭芝龍表示以“剪除夷寇、剿平諸盜“為己任,歸順了明朝中央政府,詔授為福建巡撫熊文燦手下的“五虎遊擊將軍“。
於是,鄭芝龍坐鎮閩海,為明廷守備沿海以防海盜、倭寇和荷蘭人進攻時,所率部眾就達三萬餘人,各類戰船千餘艘。
別以為汪直、徐海這些大倭寇實力是不是比鄭芝龍還強大,都有好幾萬人的規模,這個數字其實是虛的。
因為,十萬之眾的數字,包含不少依附在他們羽翼下的倭寇團伙,他們名義上聽從命令,但更多的時候還是各自為政。
而其中實力最強大的倭寇也就是汪直,手下真正的嫡系也不過三萬人,和鄭芝龍實力在伯仲之間。
不過,鄭芝龍的艦隊戰鬥力更強。
都知道,倭寇擅長陸戰而不擅長海戰,汪直、徐海肆掠的時候,正是東南沿海海防空虛的時候。
若是當時俞大猷能夠整頓浙江衛所水師,御倭寇於海上,倭亂也未必會那樣蔓延整個大明沿海。
而鄭芝龍的時代,其部下已經徹底蛻變成海盜集團,強於海戰,陸戰對上疲弱的衛所兵,戰力也是不俗,但也就那樣。
所以,鄭成功那會兒,帶著數萬軍隊,依舊被滿漢八旗輕易擊敗。
也就是仗著戰船炮火的犀利,才能讓鄭家偏安一隅,勉強守住臺灣。
至於收復臺灣,好吧,那是因為破釜沉舟沒了退路,二就是島上荷蘭人太少,在那個資訊傳遞慢和交通限制的年代,慢慢磨死他們。
而鄭家能打造出這樣的海盜集團,靠的可不是自己走私經商賺取財富,也包括其他海商送上的買路錢。
要知道,那時候鄭芝龍給每條海船開出的保護費高達三千兩銀子,只要給銀子,就可以獲得他的令旗。
有了令旗,商船就可以橫行在東亞海域而不用擔心被海盜打劫。
甚至,就連當時的“海上馬車伕”荷蘭,為了商船在東亞海面上的平安,也得掏銀子從鄭芝龍手裡買令旗。
有了大筆銀錢的收入,讓鄭家在明末成為東南沿海當之無愧的第一家族,靠的可不是明廷封的官職,而是手下已經膨脹到十萬規模的水師船隊。
而獲得這一切的根源,則是史書上記載很少的料羅灣海戰。
此戰,鄭芝龍指揮手下幾乎所有重炮戰船和明廷福建水師參戰,而對手則是國力蒸蒸日上的荷蘭艦隊和劉香海盜集團。
料羅灣海戰是一次明朝對荷蘭殖民者的自衛反擊戰爭,鄭芝龍廣泛吸取西方海軍的先進經驗與技術,組建強大的水師,首開東方國家在海戰中擊敗西方殖民國家的先例。
而對比於西方殖民擴張的歷史,指揮料羅灣海戰的鄭芝龍及其鄭氏家族正是中國海商勢力的代表,海盜出身的他們擁有獨立的軍隊和獨立的勢力範圍,甚至可以直接在海洋上與西方殖民勢力交鋒。
他們的發跡歷史,恰恰是西方無數海商勢力發跡歷史在中國的翻版,從某種意義上說,鄭氏艦隊的壯大以及對西方殖民勢力的打擊,是中國人跳出大陸思維,開拓萬里海疆的開始。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