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因留居其地,後人竟據其國,而王之邸旁,有中國碑王,有金印一篆文,上作獸形,言永樂朝所賜,民間嫁娶必請此金印,印背上以為榮……“。
《明史》中記載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資料不多,不過從寥寥數語也可看出一個大概意思,即:永樂三年確有朝廷遣使授予一總督,並有印信,其印信並流傳下來,明萬曆間在當地還被為一聖物,被民間所崇拜。
而在菲律賓,國內其實也有相關的記載。
國立仙道頓馬示大學的邦牙尼曼教授的著作,以及拜耶博士的著述,均提到“三寶太監鄭和分別於公元1405、1408和1417年,即明朝永樂三年,六年和十五年三次,率領擁有二萬七千人的大型艦隊分別巡視菲律賓群島的靈牙淵、馬尼拉,民多洛和蘇洛等地區和城市。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其巡視呂宋島之時,委任泉州晉江人許柴佬為呂宋的總督,時在明永樂三年,一直到永樂朝為止,歷時達20年之久。“
當然,任命呂宋總督並不代表大明將呂宋納入治下。
實際上,明朝一直把呂宋和蘇祿當做藩屬國看待。
隨著派出人馬的離開,鄧子龍自然也不會閒著,呆在呂宋島北面等待訊息,而是帶著自己的大福船和兩條炮船悄悄向彭加絲蘭海灣靠近,準備抵近偵察一番。
當然,因為剩下的三條水師戰船偏大,所以也不敢靠的太近。
只是以大福船收起明軍水師的旗幟,偽裝成海商的船隻,扮作路過的商船。
至於兩條炮船,自然是不能太過靠近,畢竟整船明顯是屬於戰船特徵,沒法隱藏起來。
經過兩天時間的摸索前進,終於在這天中午的時候,發現了一處巨大的海灣。
其實,沿途下來,看到海灣已經是不少,只是這處海灣和之前幾處不同,那就是海灣中有大量船隻停泊。
鄧子龍站在船頭,用千里鏡仔細觀察著海灣裡面的情況。
雖然看不到李錦口中的玳瑁城,但是如此之多的船隻,其中還有幾條福船,顯然這裡就是他們的目標了。
不敢停留,鄧子龍命令船隻繼續前進,佯裝完全沒有發現他們的樣子。
要知道,裡面的可是都海盜。
要是被他們發現有“商船”從此地經過,怕是瞬間就會有大量海船追出來。
畢竟,海上打劫才是他們的專業,可不會和人談什麼老鄉的感情。
離開了彭加絲蘭海灣,大福船到了離開很遠一段距離後才轉向西面繞了一個大圈,又回到了彭加絲蘭海灣的北面,和後面的兩條炮船會和。
他們選擇在彭加絲蘭海灣北面數十里的一處小海灣裡停靠,畢竟也不能一直漂在海上。
選擇好泊位,透過小船作為交通工具,留下一條炮船上計程車兵負責警戒,也擔負在周圍巡邏的職責,其他人都到了岸上休息。
“這兩天就李百戶帶人巡邏,後面就換成你去,你們兩條船輪流出海巡航。”
上了岸上,一邊安排人警戒四周,一邊派人砍伐樹木,安營紮寨,也準備今天的伙食。
在船上,受到許多的限制,吃熱食其實還是很麻煩的。
當然,鄧子龍等將官不缺,但是手下就很難吃上了。
“是,大人。”
炮船的船長在旁邊拱手答話道。
“一會兒我們再去看看周圍警戒的情況,李錦說夷人在島上很多地方都建立了據點,也不知道我們的到來是否被他們發現了。”
鄧子龍盯著東面的密林,有些擔憂的說道。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