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他們的加入,夷人應該就不敢對我們輕舉妄動。
你們以為,此策如何?”
鄧子龍說完,就看向其他人。
不過他說的辦法,雖然沒什麼新意,但大家也都聽進去了,紛紛點頭。
雖然有些冒險,可因為拉攏了呂宋島上其他勢力的介入,夷人很難封鎖訊息。
如此,他們的安全自然就多了一層保護。
看眾人沒人出聲反對,鄧子龍算是定下了計策。
當即,他就在船艙裡給俞大猷寫了信,詳細告知了此次出海的遭遇,包括和福州海商李錦的遭遇,以及他們從馬尼拉探聽到的訊息,連甘薯藤的事兒也在信中提及。
如此做,就是擔心他們發生意外,那李錦得了甘薯藤,種出甘薯也不知道往哪裡送。
自然,鄧子龍在信中也寫了當初在京城時聽說的訊息,那就是魏廣德魏閣老正在尋找的一種作物,和海商口中的紅薯,也就是甘薯極為相似。
只是不知道,兩者是否就是一類東西。
書信寫好,當即封好交給蜈蚣船船長。
在明朝,水師並沒有專門的官職,都是套用衛所的軍制。
一般來說,小船的船隻會派遣一名總旗擔任,而人數再多一些的戰船,則是由百戶擔任。
一支小船隊的掌隊,根據船隊規模選擇百戶甚至千戶擔任。
而蜈蚣船上水手人數不少,所是安排的一名百戶擔任船長職務,並沒有管帶一類的官職。
也就是到了清朝,和西方海軍接觸多了,才設立了專門的海軍官職。
很快,蜈蚣船上百戶船長就帶著鄧子龍的書信上了一條小船,回到自己船上。
隨即命令手下升帆起航,想著大明閩粵海域而去。
蜈蚣船的優勢此時就體現的很明顯了,有風用帆,無風划槳,總之都能保持很快的速度前進,用最短的時間達到目的地。
人離開了,鄧子龍又和其他人商議了一番。
他們商議的主要內容,其實就是如何召集兵馬的問題。
因為在此時的菲律賓群島,或者說呂宋,其實在大明看來,並非一個完整的國家。
是的,明朝,菲律賓群島其實是由一南一北兩個國家組成,北邊的被稱為呂宋國,佔據呂宋島大部分,而南面則是所謂蘇祿國,其實就是大部族。
只是,隨著兩國使者到達大明朝貢的,也包括其他部族的首領和他們派遣的使者。
只是如今,整個群島上已經沒有所謂的王國,那些部族大多已經被夷人征服,至少是選擇了臣服。
再找呂宋國或者蘇祿國借兵肯定是不行的,因為都已經不存在了,從李錦口中他們就已經知道了。
“那隻能聯絡其他部族,看是否有願意效忠大明的部族了。”
討論至此,很快眾人就有了結論。
鄧子龍開口說道:“聽李錦所說,呂宋西面的部族,大部分都已經臣服了夷人,那我們就把重點轉向呂宋東部的部族,互相能找到我大明的藩屬。
另外注意,聽李錦所說,其實呂宋很多部族裡都有我漢人後裔存在。
去的時候注意下,多和他們接觸,也好方便我們行事。”
於是,很快,剩下的九條戰船又分出六條,以兩船為一隊,分別前往呂宋北面、東北等不同方向,希望能夠找到部族幫助。
而他們的憑證,自然只有將官們隨身攜帶的腰牌。
其他的東西,這裡的土人也未必看的明白。
其實,對於大明來說,呂宋還是很陌生的,因為兩地的聯絡其實很少。
之前也說了,在夷人佔領呂宋前,因為呂宋開發程度很低,並沒有什麼稀罕的物產,所以大明的商人並不願意來到這裡做生意。
當然,沒人來並不代表這裡就沒有華裔。
實際上,在永樂年間的時候,明成祖朱棣還曾經冊封過呂宋總督,而他名義上的管轄,則包括整個菲律賓群島,即呂宋國和蘇祿國。
明永樂三年,鄭和下西洋巡蒞菲律賓群島時,奉詔委任旅菲僑領許柴佬為呂宋總督,統攬軍、政、財、文大權,直至永樂二十二年,任職達二十年之久。
許柴佬為呂宋總督可不是杜撰,《明史·呂宋傳》中就多次出現相關記錄。
“永樂三年十日遣使者齊璽書,彩印撫諭其王……“。
“……萬曆時為王者閩人也,或言鄭和使婆羅有閩人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