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2種田(2 / 3)

小說:隆萬之變 作者:平行空間來客

鄧子龍很高興,手下多了一千人,這就等於給了他和夷人叫板的底氣。

雖然他們的裝備,鄧子龍先前也看過了,都是些長矛和木棍,不過也沒關係。

到時候選些精壯的漢子,把船上的刀槍等武器給他們一些就是了。

有了第一支船隊帶來的好訊息,鄧子龍就開始無比期待另外兩隻船隊會給他帶來什麼驚喜。

“大人,和那些人交流,我還聽說一些事兒。”

那主官這時候又對鄧子龍說道。

很快,鄧子龍就知道了他要說的是什麼。

說起來,其實也就是他們早有猜測的那些。

那就是夷人自從佔領呂宋島後,用武力逼迫那些部族臣服,不接受他們的統治,就會遭到夷人的征討。

可是接受了夷人的統治,他們要的東西,不僅是物資,還有青壯人口,因為修建馬尼拉城,需要許多壯勞力,讓這些原住民感到難以接受。

可以說,就是夷人掠奪太利害,所以島上土著心有怨氣,只是迫於武力壓迫不敢不聽話。

而他們的訴求,自然就是希望宗主國大明能夠幫助他們,脫離夷人的奴役。

問了對方部族大概的位置,鄧子龍覺得問題不大。

如今,手中有了兵馬,自然底氣就足了些,魏閣老的意願應該有機會達成了。

此去馬尼拉城,最大的收穫或許就是在夷人總督府看到他們繪製的呂宋島地圖。

馬尼拉的位置,大概在中間偏南的地方,而林鳳建造的玳瑁城,則是在偏北的地方。

到時候畫界,鄧子龍都差不多想好了,就提在兩城中間畫界。

如此,這批來幫忙打仗的部族,肯定是被畫在大明這邊的。

至於夷人會不會接受,這不在鄧子龍的考慮範圍內。

雖然聽說夷人在呂宋已經準備了十多條戰船,可那又怎麼樣,還不夠南海水師戰船的零頭。

至於那些運載僕從軍的戰船,就如同林百戶看到的那些木筏船一樣,用圓木捆紮在一起拿走,在鄧子龍看來都不配叫做戰船。

應該說,這次到來的幾個部族,鄧子龍還是很滿意的,打算今晚召見幾個首領吃上一頓,好好感謝下。

至於以後,那是以後的事兒,得俞提督到了呂宋才能定下來是什麼章程。

說起來,這次過來的幾個本土部族,不僅是出人,還都是自帶糧食來助戰,能做到這點足可見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影響力之大,到如今近二百年過去了,餘威猶在。

而此時的馬尼拉城外碼頭上,連日來都有大小船隻靠岸,卸下一批批貨物,都是為討伐玳瑁城準備的物資。

畢竟是準備幾千人的吃食,可不是個小數。

至於武器,經過這段時間的趕製,城裡工匠作坊已經生產出來了。

不是西方人大量裝備的熱武器,而是大刀、長矛一類的冷兵器。

倒不是夷人擔心菲律賓人拿到火器造反,而是都懶得教他們使用了。

太笨。

而且,打造火器,對現在馬尼拉城來說,還有些難度,或者說根本就做不到。

製作火器,不管是製作小型的火繩槍還是火炮,都需要一定的冶煉技術,製作出足夠使用的鋼材。

更別說一些精巧的部件,需要手藝精湛的工匠來製作。

實際上,這個時代歐洲已經出現了燧發槍,大約在三十年前,就有槍炮工匠、鎖匠和鐘錶匠家庭的法國人馬漢發明。

他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取掉了發條鋼輪,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藥擊發。

而大明大約是在七十年後,才有火器專家畢懋康製作出了燧發槍。

畢懋康設計的自生火銃,構造和效能與之前的鳥銃並無太大差異,其實就是改進了鳥銃的發火裝置。

只不過,不管是馬漢製作的燧發槍,還是畢懋康製作的自生火銃,發火率其實都不夠高,因為對彈簧的材質要求太高,非常難以獲得。

所以,這直接導致燧發槍雖然很早就被研發出來,但真正普及,大批次列裝,卻是在一百多年以後。

只能說,研發出來的時間偏早,冶煉技術沒跟得上,所以導致他的推廣遲到了百多年。

而且,就算馬尼拉城的冶煉技術達到了,他們也不會選擇給僕從軍裝備這麼多火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