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地者納稅,無地者無需納稅。”
隆慶皇帝嘴裡喃喃唸叨一句,雖然感覺好像有道理,但是很快他就發現,魏廣德的話裡其實貌似還是有說不過去的地方。
“善貸,國朝賦役,是有田賦的,丁役則是按人頭分攤。
按你話裡的意思,丁役也要落在田地是,是否對有地者不公?”
隆慶皇帝的話,其實才是這個時代大家通行的標準。
確實,田地有主,可他們的主人都是按照田地繳納天賦,而丁役則是臣民對朝廷應盡的義務,怎麼能夠把丁役轉嫁給有地的人。
後世,雖然沒有丁役,但即便在魏廣德穿過來的那個時代,公民還有當兵,保家衛國的義務。新筆趣閣
“陛下,天下本就沒有絕對公平的事兒。”
魏廣德卻是搖搖頭說道:“我之所以有此想法,只是為了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戶的經濟負擔,是想他們什麼也沒有,只能寄居人下靠勞力賺錢養家,商人重利,怎麼可能給他們多少銀錢。
無非就是剛夠養活一家老小就不錯了,還要承擔賦役,讓他們如何安居。
不能安居,就容易生變。
那些草莽為何振臂一呼就群起響應,還不就是活不下去了的農民,與其因為無錢生活餓死,還不如大鬧一場,死中求活。
本就無產無錢,官府收他們的丁稅就要逼反他們,而那些有地者,其實也不在乎出那點錢,因為他們出得起,拖家帶口也不至於像那些亂民一樣。”
見隆慶皇帝只是皺眉思索,魏廣德繼續說道:“陛下,此事臣也只是在思量,肯定還有許多不周之處,若非陛下問起,臣是絕對不敢說出來的。
不過,臣覺得,若是我大明真的實現攤丁入畝,則可讓各地民亂少一半。”
聽到魏廣德這話,隆慶皇帝摩挲著下巴好一會兒才沉聲道:“那你得空寫個奏陳,朕再考慮考慮。”
“陛下,此事尚不合適拿出來。”
魏廣德急忙道。
“為何?”
隆慶皇帝不解問道,既然魏廣德覺得這是好辦法,可為什麼又不願意寫出來,交給他看。
“陛下,攤丁入畝一事,非得一條鞭法實施後再定,須知一條鞭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優點就是把雜稅和丁役併入,均攤入田賦。
看上去和攤丁入畝類似,但實則不然。
國朝之初,就按丁口劃分田地,無地、少地農民的出現,其實就是因為田地正從農民手中向鄉紳豪強集中所致。
土地所有者的變化,導致人口城鄉人口流動增多,無敵、少地農民湧入縣城討生活。
丁額缺丁銀失,財政徭役以丁,稽查為難,定稅以畝,核查為易。
一條鞭法實施,必然要核查田畝和丁口,這才是財政之本。
臣考慮的是取消丁役,丈地計賦,丁隨田定,需與一條鞭法相互印證,只有找到有利財政之法,攤丁入畝方可實施。”
魏廣德只聽說過攤丁入畝這個詞,按照詞意理解意思,就是把丁稅定在田賦裡為定製,但滿清那時候具體怎麼做的,定的多少,魏廣德並不清楚。
定多了,無疑是加重百姓負擔,定少了,就虧了朝廷財政。
畢竟,大明朝的財政狀況一直都不好。
改革,目的說白了就是要多收銀子上來,可不是少收銀子。
至於有人覺得收多了,加重百姓負擔是不存在的,因為你收的是地主的錢,那隻能呵呵。
別的官員或許會如此想,可魏廣德不會。
地主老爺們轉嫁負擔的手段早就被玩的爐火純青,你收多了他們就敢給你玩出民不聊生。
所以,魏廣德覺得就算要攤丁入畝,也得先透過一條鞭法,摸清楚地方實情,再考慮怎麼做這個事兒。
隆慶皇帝也聽明白了,知道魏廣德所說“攤丁入畝”短期內只能是有個思路,不會有具體實施辦法,也不急。
反而覺得魏廣德辦事靠譜,穩妥。
他是在用一條鞭法實施後的效果,驗算攤丁入畝後朝廷的得失,避免出現無意義的朝爭,這才是真正忠於國事的表現。
“如此也好,朕就等著看你的奏陳。”
隆慶皇帝隨口說道。
等魏廣德告辭,退出乾清宮,第一時間趕回內閣,知會陳以勤和殷士譫。
“陛下不會要李芳的命,但是要關他一段時間出出氣?”
殷士譫在聽到魏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