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秦制,天子六璽,皆白玉製成,鈕作螭虎,文與秦同。
漢高帝劉邦進入關中之後,獲得了秦始皇的藍田白玉璽,佩帶在身邊,這時候才稱此藍田白玉所制寶璽即為後世廣為流傳的“傳國玉璽”。
到了唐代,唐代皇帝又有了八寶。
八寶,也就是八璽,在原來六璽的基礎上,加了神璽、受命璽,合而為八。
大宋立國之後,還在遵循唐朝的舊制,皇帝八寶,只是到宋徽宗趙佶時,增加一寶,由八寶而成九寶。
宋室南渡之後,又有十一寶之制。
據宋人王應麟《玉海》卷八十四《車服·十一寶》載:御府藏有玉寶共十一:
1、鎮國神寶,寶文“承天福,延萬億,永無極”。
2、受命寶,寶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以上二寶,封禪用之。
3、天子之寶,答外夷書用之。
4、天子信寶,舉大兵用之。
5、天子行寶,封冊用之。
6、皇帝之寶,答鄰國書用之。
7、皇帝信寶,賜鄰國書及物用之。
8、皇帝行寶,降御札用之。
以上,即所謂的“八寶”,全都是趙構製作,宋高宗紹興十六年二次郊祀時,才八寶齊備。
9、大宋受命之寶,宋太祖趙匡胤製作。
10、定命寶,宋徽宗製作。
11、大宋受命中興之寶,紹興元年製作。
其實,由此就可以看出,古代自秦朝起,寶璽其實都不是隻有一個,而是最少也有六寶,而且隨著朝代更迭,寶璽的用途也越發細化,數量不斷增加。
明朝初期,皇帝擁有的寶璽據傳有十七寶。
1、皇帝奉天之寶,為唐宋傳璽,用以威鎮萬國,祭祀天地。
2、皇帝之寶,用以下發詔、赦。
3、皇帝信寶,用以詔親王、大臣、調兵。
4、皇帝行寶,用以冊封、賜勞。
5、天子之寶,用以祭享山川、鬼神。
6、天子行寶,用以封外國、賜勞。
7、天子信寶,用以招外服、徵發。
8、制誥之寶,用以下詔書、識誥命。
9、敕命之寶,用以下敕書、識敕命。
10、策命之寶,用以下策書、識策命。
11、廣運之寶,用以識黃選勘籍、獎勵臣工。
12、御前之寶,用以進御座、從車駕,御前雜事封識。
13、皇帝尊親之寶,用以上尊號、答賜宗人。
14、皇帝親親之寶,用以諭親王、賜親藩書。
15、敬天勤民之寶,用以訓迪有司、敕諭朝覲官。
16、表章經史之寶,用以圖書文史之事。
17、欽文之寶,用以敕封丹符出驗四方。
不過據《明史》記載,以上十七寶中,“皇帝親親之寶、皇帝奉天之寶、誥命之寶、敕命之寶”四寶為明成祖朱棣所制。
除上述十七寶外,嘉靖十八年,明世宗朱厚熜又新制七寶:分別為奉天承運大明天子寶、大明受命之寶、巡狩天下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討罪安民之寶和敕正萬民之寶。
前後相合,所以皇帝有二十四寶,材質金、玉兼有,為符臺所掌管。
符臺即為尚寶司,掌管寶璽、符牌、印章及其使用,別稱符臺。
除此之外,只有皇后之璽為女官所收存掌管,不在尚寶監掌管範圍內。
黃錦在記錄冊上小心留下籤押手記,移交寶璽時自然也不敢怠慢,皆開啟盒蓋仔細確認後,才帶著幾個太監內侍奉著寶璽匆匆趕回永壽宮。
此時嘉靖皇帝已經小憩,可寶璽卻不敢隨意存放,只好由黃錦一個個小心翼翼抱進嘉靖皇帝臥榻一旁小几上。
黃錦心裡其實很清楚,皇帝應該是知天命,所以才會如此。
以往處置奏疏,都是內閣把票擬之後的奏疏送到司禮監,司禮監分類後呈報嘉靖皇帝御覽,其中一些無足輕重或者有慣例的奏疏,司禮監直接就處理了。
而現在,嘉靖皇帝讓他們從明日起由閣臣直接送到這裡,交給他批閱。
倒不是因為皇帝不信任太監,而是這個時候的皇帝極度敏感,或許已經到了對宦官和大臣都不信任的狀態。
人的虛弱的時候就是這樣,擔心大權旁落。
而有閣臣和宦官相互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