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朝廷主導下和夷人交易,而是讓民間商人參與其中,讓他們出海經商。
大明朝的海禁,其實禁的是民間,官方一直透過朝貢貿易和海外進行交易,也就是在本朝這一模式才因為一些原因被打破。
不過,魏廣德話裡依舊有矛盾的地方,那就是既然打算利用市舶處理掉南邊官倉裡囤積的財貨,可另一邊又讓商人出海,誰不知道最好的商品都已經北運,留在南邊倉庫裡的貨物成色都不怎麼樣,到時候還怎麼折現?
誰不知道,商人要是獲得海貿之權,對外銷售的自然都是上等物品,因為只有這些做工精良的產品才能賣出一個好價錢,他們才能獲得更豐厚的利瀾。
而朝廷收取的那些貨物,有好有壞,好的都運到北京來了,差的才會被拋棄,留在那邊的官倉,到時候有好的貨物誰還會要這些差的。
張居正首先就提出了這個問題,在他看來,完全恢復市舶制度就好,沒必要讓民間也參與其中。
既然海貿有利瀾,那為什麼不把這個利瀾留在朝中,全部都進入到朝廷的口袋裡,何必讓民間也來分一杯羹。
「其實,若是貨物供不應求,那些實物都可以折銀收取,各地又不是沒有幹過。」
魏廣德只是輕飄飄一句話就回答了張居正的提問。
確實,明朝對實物是按照一定比例抽稅,但是商戶也可以選擇折現,那就是用銀錢來抵。
除了被賦予特殊用途的物品外,其實官府收到的實物成色整體都不高,或者可以說就是市面上難以銷售的商品。
之所以這些東西明明不好賣還要被製造出來,主要原因就是成本低,可以用來抵稅。
畢竟市場就那麼大,東西生產出來不是全部都能賣掉,商人自然很會鑽空子,好的壞的都做,把能賣的賣掉換錢,賣不掉就交給官府抵稅。
或者說,那些拋棄在南方官倉裡的東西,大多其實都是不值錢的玩意,都是商人和地方官員勾接起來糊弄朝廷的。
不過,那是
在市場固定的前提下,當有了新市場,生產出來的瓷器、棉布等東西供不應求,誰還有時間去做這些不值錢的玩意兒,巴不得做出來的東西全部都賣掉,到時候折銀交給官府,大家都省事兒。
之後,魏廣德又和殷士譫、張居正討論了其中一些問題,大多都是殷士譫和張居正提問,而魏廣德給出解決辦法,而一邊旁聽的裕王雙眼也是逐漸發亮。
明朝的皇帝,似乎都錢都超乎尋常的喜歡,或許是早幾年被戶部欺壓的時候窮怕了,裕王這個時候聽到魏廣德分析,如果完全恢復市舶,每年增加幾十萬兩銀子還是很容易的,不過那只是把每年各地官府收取的不能變現的實物轉賣出去。
而如果把民間商人放出去,他們乘船出海以後,肯定會尋找開拓出更加巨大的市場,南方工商業會因此出現空前繁榮,到時候朝廷光是收稅或許就能年入百萬,甚至數百萬兩。
「工商業發展可以吸納流民,這個倒是善政,從工場作坊收稅,還有你是的在市舶司收取關稅,真能有這麼多?百萬兩啊?」
裕王終於還是忍不住插嘴問道。
平行空間來客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繼續閱讀哦,期待精彩繼續!您也可以用手機版: ,隨時隨地都可以暢閱無阻....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