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去。
目送李文進離去,俞大猷收回視線看向劉漢說道:「劉將軍,我們還是先趕到安銀堡看看地形,也好想想接下來怎麼打這一仗。」
劉漢聞言點點頭,「我們先過去,那我先把麻祿他們叫過來交代下。」
俞大猷和劉漢這個時候也脫離大隊的話,難保隊伍裡不會傳出各種各樣的傳言,所以離開前肯定是要先打個招呼,讓幾個將領知道情況,也好約束住手下。
雖然來時劉漢路過安銀堡,可也只是遠遠瞅了一眼,並沒有太仔細的觀察地形,誰會想到這個時候需要去那個地方迎擊俺答部。
在俞大猷和劉漢趕往安銀堡觀察地形鎖定戰場的時候,京城兵部大堂此時卻是人頭攢動,從尚書、侍郎到員外郎、主事這些主要官員全部都集中在這裡,而他們來到這裡的原因則是因為一封來自大同的軍報。
「從大同和宣府發來的文書看,這次劉漢帶人出塞偷襲板升城,似乎沒有向總督行轅報告,應該是事後發的。」
「現在不要分析先後,看時間,現在怕是板升城那邊都已經打完了,到底打沒打贏,還有宣府俺答部是否有撤兵,這才是關鍵。」
「我們剛剛讓延綏寧夏出兵掃蕩河套,大同那邊就擅自出塞,不僅違抗葛縉增援宣府的命令,無旨出兵數千人攻擊三百多里外的俺答板升城,誰給的權利,這事兒怕是要嚴查......」
….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
「打輸了嚴查還好說,可要真打贏了,攻佔板升城,這算功勞還是過錯?」
「武選司去查劉漢?這裡面還有大同巡撫李文進的事兒,是不是該給吏部通個氣?」
「好像只抄了公文送內閣,吏部壓根不知道這事兒。」
「夠亂的,沒有旨意,他們大同搗什麼亂啊。」
兵部大堂上,一幫子兵部官員在
兵部尚書楊博只是靜靜的坐在大堂之上,耳朵卻是在仔細傾聽
好吧,招他們過來,也就是想看看他們對此的看法。
回頭西苑肯定要召見,問自己對此的看法?
自己該怎麼應對,下屬的看法還是很重要的,這是民意,現在他在做的就是民調。
兩個侍郎這會兒乖巧的坐在一邊,似乎也是在傾聽
聽了半天,楊博大概估出來了,一半對一半。
不是支援和反對的各佔一半,而是反對的,認為該問罪大同的官員佔一半,還有一半是沒什麼態度的,也就是中立,就沒聽到幾個支援的聲音。
也是,朝廷已經對此戰做了部署,想法其實和大同類似,只是盤面更大,直接動用兩鎮兵馬掃蕩河套,而不是出動一鎮兵馬去偷襲板升
。
最麻煩的還是功過的定論,大同這麼做到底是對是錯?
楊博頭疼,說起來不管是大同巡撫李文進還是總兵劉漢都是他手下,不過整件事兒串聯到一起,楊博還是覺得有點怪異。
李文進,管理地方政務是把好手,不過對於調兵打仗就是門外漢。
之前大同戰事,他基本都是丟給劉漢去打的,自己做甩手掌櫃,只負責把後勤保障做好。
劉漢嘛,將門,守成有餘進取不足,野心有點但是膽小,很難想象這樣的人會籌劃這麼大的事兒出來。
要說這次偷襲板升城是李文進的主意,楊博是敢用腦袋擔保,他想不出來的。
可要說是劉漢動的心思,劉漢有這個腦子卻沒那個膽子。
畢竟整件事是先斬後奏,打贏了好說,降罪不至於,可功勞也會被抵消大半,可一旦打輸了.......
楊博這會兒想的就是,好像自己對那兩個老部下都看走眼了,居然想不出來這偷襲板升城的計策到底是誰搞出來的。
算了,還是等著西苑的召喚吧,公文已經抄寫送到了內閣,想必此時兩位閣老應該已經趕往西苑了。
而這時候的西苑永壽宮宮門處,嚴嵩和徐階還真就靜靜站立在一側,等待著皇帝的召見。
都快晌午了,兵部忽然送來一份公文遞到徐階手裡,雖然有些奇怪,但是徐階也沒當一回事兒,可是漫不經心翻看只看了兩眼就不澹定了。
此次迎戰俺答部,朝廷的計策他是有全程參與的,可現在兵部送來的大同總兵劉漢的奏報倒是和之前魏廣德想的計策有些異曲同工之處。
….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
不過這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