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字退之,愈為遞進,退之形成互補。
南宋理學家朱熹,字元晦,熹是早晨的光線,明亮;晦是晚上的光線,不明亮。
三為聯義,字與名之間有聯想,或者是字為名的延伸。
如關羽,字雲長,羽意為翅膀可以飛翔,雲長代表天高雲舒,連起來可理解為展翅翱翔。
蘇軾,字子瞻,軾,古代馬車上前方的橫木,《左傳.莊公十年》:“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瞻,向遠處或高處看,登車可以遠望。
魏廣德名廣德,書中原意是“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
“廣德若不足,廣德若不足.....”
孫夫子嘴角輕鬆,默唸著魏廣德名字由來,有點不好補。
想到這裡,孫夫子又想起這段話的後半部分,“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做成器具;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善貸且成?”
忽然孫夫子想到最後一句,唯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廣德不足那就盡其所能,唯求善始善終吧。
不過孫夫子也沒有馬上就說出口,而是思考其他釋義。
實際上對於這些古籍,不同人是有不同看法的,就是魏廣德名字中廣德二字,解釋也略有差異。
只是不管理解為“廣大的德不夠”,還是“廣德不盈,廓然無形,不可滿也”,或者“廣大而不可復加,則止於此而已,非廣也”,其實差異不大,都暗示廣德不易,是很難做到的。
既然難以做到,那就善始善終好了。
夫唯道,善貸且成。
貸,施與、給予的意思,在王弼《道德經注》中就有解釋:
“凡此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則為大象,而大象無形。在音則為大音,而大音希聲。物以之成,而不見其成形,故隱而無名也。
貸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貸之則足以永終其德,故曰善貸也。之不加機匠之裁,無物而不濟其形,故曰善成。”
沉默良久,孫夫子終於說出一句其他人都沒聽明白的話來。
“貸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貸之則足以永終其德,故曰善貸。”
說道這裡,孫夫子看著正在外面挨桌敬酒的魏廣德小聲對魏老爹說道:“就叫‘善貸’吧,希望即便廣德不足也能永終其德。”
雖然魏廣德沒有在這裡,也不是魏廣德說的,可是取字這樣的大事兒,魏廣德不可能不知道。
既然知道,魏家選擇了相信自己,那也就沒什麼好說的,孫夫子把自己的選擇告訴他們就是了。
具體的思考過程,孫夫子當然不會去解釋,只需要讓魏廣德知道他念的那句話,想來以魏廣德的聰明應該就明白“善貸”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