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一點小小的不甘心,可是魏廣德也是第一次在心裡產生了這樣的念頭,或許六部才是他最後的歸宿。
至於最後自己會去哪個衙門?
魏廣德心裡也有些底了,保安州一戰後兵部就曾想把他弄過去,只是最後嘉靖皇帝或許認為還需要磨礪而拒絕了這一提議。
兵部,自然是他最有可能的去處之一。
不過,這也是至少二十年以後的事兒了,到時候拍板的人未必還是當今這位。
想到此,魏廣德不由得想到裕王。
之前和高拱見面的時候,高拱倒是提到過,知道魏廣德放棄進裕王府後,裕王似乎還是有點失望的,只不過魏廣德的話有道理才沒有說什麼。
魏廣德進了裕王府,能做的不過就是出點主意,還有就是詹事府的差事,督導裕王的言行,還真不比魏廣德在外面當差弄到一些權力對裕王府幫助更大。
雖然當今嘉靖皇帝身體一直很好,可是隨著賈應春在戶部站穩腳跟,權勢愈重,裕王府某些方面也開始鬆動起來,全不似當年那麼拮据。
這樣的改變,自然讓裕王也慢慢的滋生出一些想法,對權力的慾望正在快速攀升。
只是,高拱雖然不在裕王府當值了,可是卻私下裡多次要求殷士譫等人多多注意裕王的表現,特別是在對權力表現出的貪慾上。
這些,是高拱和魏廣德說的,他在國子監和張居正聊天的時候,張居正就多次提醒他注意裕王近期的言行。
現今,二王皆在京城的情況下,言行始終如一很重要。
在魏廣德面前,高拱絲毫不避諱對張居正的看重,說他人才華橫溢,處事果決,能力是相當讓人放心的。
魏廣德能聽出來,兩人在國子監相遇後關係似乎進展很快。
或許,若不是高拱死的早,張居正未必有出頭的機會。
魏廣德在後世可沒怎麼聽說過高拱,張居正的名字倒是經常看到,都說他是大明朝最後的希望,只是最後人亡政息。
由此,魏廣德也只能推測或許是高拱死的早的緣故,才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大名,而是便宜了張居正。
這年頭,醫療水平就這樣,皇帝的兒子說夭折就夭折,由此可見生病的死亡率還是非常高的,裕王不也剛死了兒子嗎?
在私下場合裡,高拱一直堅持的就是裕王才是嘉靖皇帝選中的儲君。
好吧,如果連他們這樣裕王身邊的人都對此毫無信心,又怎麼聚攏一幫人圍繞在裕王身邊。
也因此,高拱倒是常常和魏廣德聊當今局勢,聊如何革除朝廷的弊端。
這個時候的高拱性格耿直,也能從善如流,聽見別人的意見,在他看來,大明朝走到現在舉步維艱,根本原因還是用人不當,導致貪官汙吏橫行不法,只要整肅朝堂,讓吏治清明,大明朝就會逐漸恢復元氣。
魏廣德對此不置可否,貪官多,多到抓不完,殺不完,當年太祖那麼蠻橫的反貪,結果也沒能遏制貪腐。
魏廣德在後世看到關於明朝滅亡的文章,其實大多都提到一個詞,“亡於財政崩潰”,只是到現在魏廣德雖然知道大明朝財政問題很嚴重,但是他是真沒看出來朝廷缺銀子。
無他,常盈庫裡有的是,只不過支取的條件非常苛刻,真到危機社稷的時候,這筆銀子是不可能在庫房裡等著給新主子的。
所以,還是鄉野讀書的時候,魏廣德想的是進入朝堂後想辦法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說不好就改變歷史,讓自己成為和張居正比肩的人物。
但是入了朝堂,瞭解更多東西后,魏廣德忽然發現貌似後世的分析有誤,所以魏廣德對於高拱大談未來的施政策略時,都是儘量表現出支援,理解的樣子,因為他實在很迷茫,不知道該做什麼。
吏治,肯定是有問題的,但是想要反貪反腐,魏廣德自認做不到。
別說大明朝,後世一樣反貪反不絕,反而是反貪成為了政治力量相互對決,傾軋的慣用手段,打擊政敵的利器。
當無數人為貪官伏法拍手叫好的時候,卻絲毫未曾覺察到,他們不過是政治鬥爭失敗後的結局。
對於高拱的策略,魏廣德不怎麼看得上,基本就是小敲小打,對朝廷作用似乎有限的很。
至於其他的問題,在高拱看來,其實還是和吏治有關,用對了人,其他差錯都可以避免,也就無需對朝廷制度進行大改。
也就是對外問題上,高拱的態度卻是剛烈的很,就一個字,“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