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巴巴的看著天授帝。
見大臣們安靜了,天承帝看看身邊的孫希,擺下手。孫希躬身應了,從一邊的案几上取了一卷奏摺開始大聲對群臣朗讀起來:“臣烏康郡,玉林州李公祿頓首:陛下自登極以降,善施德政,博開藝只能之路,遵先聖垂德之道,行惠及天下之舉,恩播萬里而德傳四海,陛□恤元元之情,萬民雖愚可知。臣雖鄙陋,亦為蒼生惜焉,承陛下聖德,敝州之民莫不涕零,以為聖天子之德哉!吾皇承自垂統,規以節儉,不動持心…
一本來自烏康郡玉林州知州李公祿的奏摺,忽然就這般清楚明白的在朝堂上唸了出來,那李公祿用了幾百字的讚美之詞稱讚今上,將今上比作先賢,比作真正的天之子,比作千古第一明帝。
天承帝趙淳潤登基以來,他的風格與他的父兄完全不是一路。他最最忌諱的事情便是這等虛無縹緲的不務實之風。他做事向來簡單明瞭,從不聽因為,近聞,所以,因此,且夫,然而這樣的辯解。自然,他的朝事處理起來,也是這般的簡單,利落,明瞭,帶著滿朝上下都崇尚起真實,務實之風,沒辦法,陛下太能熬了。
如今這樣被他不喜的東西忽然就唸了出來,今上這是如何了?難不成又要改格調?
那李公祿在奏摺最後道:“……前事往本州遷丁三萬戶月前皆已入境,朝廷恩賜安遷慰銀每戶十貫,共計制錢三十萬業已按戶發放,遷戶之困頓者賴之以安身,貧寒者憑以之立命,數萬人業已安頓。
遷戶既安,州民未擾,街市井然,此陛下隆德所致也。遷戶州民感佩陛下聖恩,特上萬民書以謝陛下。城中有富戶大姓者囑微臣,請陛下準其出資於州城立廟祈陛下萬福,另有州民奏請欲於家中立生祠以供陛下,此雖不合祖制,然亦元元盛情,唯陛下聖裁。臣公祿頓首再拜。”
孫希念罷,退至一邊。
天承帝笑眯眯的看下朝臣,一時間大臣們莫名其妙,也不知道該做如何是好,於是便齊齊的裝成啞巴,都不多言。
看了一圈後,天承帝慢悠悠的念出一個名字道:“吏部尚書……蓋成。”
原本正在魂遊天外的吏部尚書連忙站出,跪在地上道:“臣在。”
接著天承帝又道一一說出幾個官員的名字,待他們跪好之後,天承帝方到:“有人要給朕修個生祠,諸位卿家說,朕這是要還是不要呢?”
搞不懂陛下怎麼想的,那下面並無人敢答。
“朕記得,天承二年四月,永宗郡民亂,當時的驛報諸位卿家裡該還能尋到。那年民亂雖不大,只有區區三五千人的規模。建義將軍帶兵平定後,追其根由皆因烏康玉林丁民路過此處,無糧果腹才鬧出的事端。即……是玉林丁民,那麼,李公祿所謂的三萬丁民又從何而來?那麼,該是兩萬六丁。
還有就是,自朕登基後,常翻舊錄,以免因朕不濟而延誤政事,如今朕依舊記得,去歲年底,曾翻到一本底簿上寫,天授七年,烏康玉林丁民遷至禹州以南都縣,正遇大洪,丁民一千七百無一生還。如此,玉林回遷民該是兩萬三千五百丁。
自有遷丁起,玉林縣有檔丁民先後登入在案三萬餘,這個餘不計在數,因考量到各地丁民多因田宅*頗有損耗,有歸家不得者,便可酌情安撫體恤。在慰銀上仍按三萬丁發放。原本,丁民不得歸鄉,已損天和,每每想起,朕實難安,蹉嘆之餘隻能每晚多念幾卷經文幫至超度……”
那底下的群臣忽然齊齊跪了,一起道:“臣萬死!”
天承帝發出一聲冷笑:“如何又要萬死了?你們每日來朕面前喊萬死,自朕登基,這萬死也聽得太多了,都好好的活著吧,好吃好喝的,日日喊萬死,也不……若萬死能解決問題,那麼朕陪你們萬死!”
那底下又是一陣萬死。
今上不理,只是對那幾個跪在前面的說道:“那李公祿在天授十七年恩科入仕,合在甲選第五名,朕記得,那年是蓋成的座師。後……考校院考評的時候你們幾個多有評價,皆是上優上等。”說到這裡,今上將那奏摺“啪”的一聲甩到蓋成面前,輕輕的哼了一聲道:“即當年是你的學生,他又娶了你家的侄女兒,那人……朕就發還給卿看著辦!你們幾個既說他是優等,那麼人也再給你們還回去,朕只跟你們問話,那李公祿是如何在四等八法內,拿的上上?”
那蓋成已經是三朝元老,如今被這般羞辱,一時間幾乎愧死。
天承帝也不看他,只是看著下面說:“自打朕得了這位置,便覺得事事不如意,朕本是清修之人,早就了斷塵緣,可先皇接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