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之禍。桓譚著有《新論》一書,其主旨就是反對迷信思想。其書已失傳,存有不少片斷。王充對《新論》評價很高,說:“挾桓君山之書,富於積猗頓之財。”(《論衡·佚文篇》)又說《新論》“論世間事,辯照然否,虛妄之言,偽飾之辭,莫不證定”(《論衡·超奇篇》)。可以說,桓譚正是王充的先導。
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家境寒素,為人耿介,思想尖銳。只短時期做過郡縣的屬吏,又與上司同儕不合。於是專心於著述。由於他沒有進入朝廷的機會,又生活於遠離京師的南方,因而更能保持思想的獨立。他的著作有好多種,最重要也是唯一留傳至今的,是《論衡》八十五篇。
《論衡》寫作於明帝永平末至章帝建初末的十餘年間。正是在章帝年間,皇帝親臨白虎觀,大會經師,欽定經義,並命班固把會議的內容編纂成《白虎通義》,鄭重其事地把一套讖緯迷信和天人感應的學說制定為“國憲”,也就是宗教化的國家意識形態。《論衡》恰恰是站在比較接近原始儒學的古文經學立場上,激烈地批判官方這種宗教化庸俗化的今文經學。《論衡》中,《變虛》、《異虛》、《福虛》、《禍虛》、《寒溫》、《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