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曲的。
但這種區別也不是絕對的。明代文人與市井生活原本有密切的關聯,許多人也喜民間俗曲,他們的作品不免會受民歌的影響。而明代的民歌看起來潑辣拙樸,下層社會的氣息較濃,與前代的民歌(如六朝樂府之類)有所區別,但元明以來,雅俗混融,文人從事這一類創作而流於民間也不是什麼稀罕之事。如馮夢龍所輯《山歌》中,有些就註明是他本人或他的朋友所作。
………………………………………………
第一節 明代的散曲
散曲從元代興起以後,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詞的功能,明代仍延續這個方向,曲盛而詞衰。從作家、作品及曲論著作的數量來看,明都超過了元。僅據任納《散曲概論》的統計,明代著有散曲的就有三百三十人。散曲的選集編印,也較元代為盛。當然,元代散曲作為一種新創的體式,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明代散曲大多依傍前人,成就是受到限制的。但一些名家的優秀之作,在發掘新的生活內容和深入表現人情世態方面,還是有所發展,有其值得重視的地方。
明前期相當長的時間中,散曲和其他文學型別一樣,處於衰退狀態。朱權《太和正音譜》所列明初散曲家劉東生、穀子敬、賈仲明、湯式等,都沒有出色的散曲作品流傳下來。和戲曲一樣,當時影響最大的散曲作者是宗室貴族朱有燉,有《誠齋樂府》。他的曲作以音律諧美著稱,流傳久遠,至錢謙益著《列朝詩集》,還說“至今中原絃索多用之”。語言風格追蹤馬致遠、貫雲石的豪放一派。所寫內容,以賞花、題情及宴遊、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