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2 / 4)

小說:中國文學史 作者:世紀史詩

者哉?曰無之,無則當推菜花為盛矣。一氣初盈,萬花齊發,青疇白壤,悉變黃金,不誠洋洋乎大觀也哉!當是時也,呼朋拉友,散步芳塍,香風導酒客尋簾,錦蝶與遊人爭路,郊畦之樂,什伯園亭,惟菜花之開,是其候也。

這一類文章,固然談不上有多少高的思想價值,但有真實的感情,有活潑的美感,較之裝腔作勢的高談大論,更有文學趣味。

清前期的小品,也不完全是這樣的,有些仍記錄了時代的悲哀和痛苦。如廖燕(1644—1705)作《金聖嘆先生傳》,對具有反傳統思想的金聖嘆備加推崇,又記他無辜得禍,臨刑時說:“斫頭最是苦事,不意於無意中得之。”在無理可言的世界,連悲哀都是多餘的了,所以有這樣滑稽的語言。將此篇與金氏本人所作的提倡悠閒生活的《水滸傳序》相對照來看,我們對清初文人的處境,會有更深的感受。

在另一方面,一些以遺民自居的文士如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則努力提倡經世致用之文。顧、王二氏的文章,多屬單純的政論和學術論文,而黃宗羲的情況則稍有不同。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人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曾參與武裝抗清,後隱居從事著述。有《明夷待訪錄》、《南雷文定》及學術史性質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等。他主要是一位學者,但並不排斥具有文學性的散文。

他認為:“文以理為主,然而情不至則亦理之郛廓耳。……古今自有一種文章不可磨滅,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者。”

(《論文管見》)他自己的文章大多比較平實,但也有些是講究文采,富於感情的。像《原君》雖是政論文,但攻擊君主多以天下為私,辭調顯得嚴厲而激切。人物傳記中,《柳敬亭傳》雖有譏刺意味,但對這位市井人物並不過分苛責,頗有生動之筆。其中寫到柳敬亭曾受左良玉信賴,參與軍中機密,因而傾動一時,明亡後復以說書為業:

敬亭既在軍中久,其豪猾大俠、殺人亡命、流離遇合、破家失國之事,無不親身見之;且五方土音、鄉俗好尚,習見習聞。每發一聲,使人聞之,或如刀劍鐵騎,颯然浮空;或如風號雨泣,鳥悲獸駭;亡國之恨頓生,檀板之聲無色。……

這裡也寄寓了作者自身對於“國變”的驚心動魄之感。

在清前期文壇上居於正統地位的,則既不是承晚明餘波的小品,也不是學者之文,而是號稱接續唐宋古文傳統的古文。先有侯方域、魏禧、汪琬所謂清初“三大家”,後有桐城派。前者代表了從明末文風向清初文風的轉變,後者代表了與官方意志相應的古文體式的確立。

關於清初三家,《四庫全書提要》有比較完整的評價:

“古文一脈,自明代膚濫於七子,纖佻於三袁,至啟、禎而極敝。國初風氣還淳,一時學者始復講唐宋以來之矩矱,而(汪)琬與寧都魏禧、商邱侯方域稱為最工。然禧才雜縱橫,未歸於純粹;方域體兼華藻,稍涉於浮誇。惟琬學術既深,軌轍復正,其言大抵原本六經,與二家迥別。……廬陵、南豐固未易言,要之接跡唐、歸無愧色也。”很清楚,這裡是把侯、魏、汪三人之文作為對明文尤其是晚明散文的反動來提出的。

正因如此,儘管三人中實以侯方域較有才華(要說“大家”則一個也談不上),館臣卻把能“原本六經”為文的汪琬放在最高地位。

從反映明清之際文風轉變的意義來看,侯方域(1618—1654)是最具代表性的。他字朝宗,河南商丘人。父恂為東林名士,他自己也是復社中人物,明末與方以智、冒襄、陳貞慧號稱“四公子”。入清後應河南鄉試,據說因“為忌者所阻斥,置副車(副榜)”(胡介祉《侯朝宗先生傳》)。有《壯悔堂集》。

侯方域在明末是一個活躍於東南一帶的貴公子、名士和熱心於政治的人物,他的行止很自然地會染上明末文人任性放浪的習氣。明亡後歸鄉里,他把自己的書室名從“雜庸堂”(意為雜於庸人之間)改為“壯悔堂”,表明要力糾往日之非。這同時也表現於他對文章的態度。其盟弟徐作肅《壯悔堂文集序》言:“侯子十年前嘗為整麗之作,而近乃大毀其向文,求所為韓、柳、歐、蘇、曾、王諸公以幾於司馬遷者而肆力焉”。這類被譭棄的文章,侯氏本人也曾談起,說它流於華藻,“間有合作,亦不過春花爛熳,柔脆飄揚,轉目便蕭索可憐”(《與任王谷論文書》)。從這些描述和明末東南名士的文學風尚來看,所作當以駢文為多,其特點應該是偏向華美和感情顯露的。侯氏在為人上由傲誕任性轉向努力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