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小說:中國大歷史 作者:江暖

唐之“均田令”也前後不同,“五胡十六國‘之種姓也極混亂,即南宋與金之和戰亦是前後反覆,我在稿中只介紹此為一種觀念或一種現象,因為我自己曾經整理明末財政,知道很多技術上之變數在長期歷史上之衍進無決定性之影響,不願以之煩勞我的讀者。反之則袁紹一家父祖經歷、黃巢行軍路線,因其情形特殊,引起作者與讀者共同的好奇心,其瑣屑之處也代表一種罕有的現象,則又據實寫出。此中差異乃是本書注重想像,不注重機械式的記憶。有了這樣的剪裁,我才能騰出篇幅介紹敦煌龍門石窟的外觀與內景,又在記南宋之一章得有幽閒敘至西湖景色並及”白蛇傳“。

我認為近代中國所面臨的最大一個問題乃是傳統社會不容產生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在綜敘背景時我稱唐末帝國帶擴充套件性,明清帝國帶收斂性。雖然這線索擺在很多小故事之後,明眼人一看就看透了。我剛將書寄往劍橋,不久之後就接李約瑟博士來函:“哎呀,”他寫著,“一切靠抽稅而轉移!”最近香港行政局議員錢果豐博士(私人方面我們是世交)也在香港電臺接受訪問時推薦此書,提到盛唐之後中國再無有效的稅收制度開啟局面。可見得他們已先有和我相同的共識,所以一經說破,引起共鳴。

可是不久之前也有—位書評者在報刊裡寫出:不論我寫的歷史是否談及古今中外,我總在把中國寫成一個資本主義的國家。

這個說法使我想起一段故事:數年之前尼克松講到他見毛澤東時,他恭維毛:“主席,你寫了幾本小冊子,竟使整個中國改觀。”

毛立即抗議:“我怎麼能使中國改現,我不過使北京一二十里的地方,這邊那裡稍微扭轉一下罷了!

毛澤東猶且如是,我怎敢想望由我的文字使中國改變?況且歷史從業員的工作只是報導已經發生的情事之前因後果,不及於籌劃未來,事實倒是這樣的:我剛將《中國大歷史》整頓組織就緒,時值1981年間,正不知如何收篇,而中國領導人正在提倡“摸石頭過河”,關於他們改革的新聞,經常在美國報紙雜誌裡出現。這種趨勢和徵象與我私下想像中國歷史和西洋文化匯合,以商業組織代替過去農業組織之體系,逐漸進入以數目字管理的諸條件符合。這種種條件不由我創意,而源於英國研究17世紀的專家克拉克(Sir George N。Clark),他認為英國在光榮革命後進入這境界。將一個農業國家蛻變而為一個工商業國家不是一件容易事,我常用的一個隱喻:有等於一隻走獸蛻化而為飛禽。以英國的農業基礎、社會習慣和法規傳統而能使銀行開設於鄉鎮之間,土地能隨意典買抵當,各地建立付費公路(turn-pike),人口能自由移動,17世紀之前已是不可思議。只因為日子久了,我們以為英國曆來如此。想像不到要將這樣一個國家當作一個城市國家那樣的處理,以貨幣作管制全民的工具,不可能避免一段奮鬥。本書有10頁左右的篇幅介紹西歐國家進入這境界的程式。中國是否已進入這境界,讀者一望可知,至於中國應稱目下的體制為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我主張讓摩登學究去爭辯。

話說回頭,80年代最初的幾年,我雖有以上的愚見,還不敢申張,直到大陸上‘承包到戶“的政策普遍施行,使人民公杜不復成為生產的單位,情勢確是不能逆轉,才將本書結論作較肯定的說法寫出,再加以背景上有幾十年的籌謀思慮,那也就不能說我和出版者沒有慎重將事了。

為什麼稱為“中國大歷史”?

中國過去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而為一個現代國家,影響到10億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許我們用尋常尺度衡量。本書作者不是哥倫布,他沒有發現新大陸。可是他像一個普通船員一樣隨著哥倫布航行4次,親歷牙買加、宏都拉斯諸地,回到西班牙,說及確有一個新大陸的存在,聽的人還說他在胡講瞎吹,那也就怪不得他不耐煩了。

黃 仁 宇

1993年8月18日 紐普茲

第一章 西安與黃土地帶

前言:

西安是中國歷史的一座重要舞臺,許多人物事件在此牽連、搬演。作者經由它,引領我們進入時光,看看歷史是怎麼發生的。在現今考古仍舊無法證明夏代以前的歷史記載是否確實時,有甲骨文和殷墟遺址佐證的商朝,便成為敘述中國歷史的起點。

西安的位置接近中國的地理中心,現在已成了旅遊者注目的焦點。撇開其他的條件不說,它是中國歷史上1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