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遠矚。
本來,黃克誠率部南下,與彭雪楓部會合後,黃克誠與彭雪楓都將目光偏向豫西,對於中央關於“華中是重要的生命線”這一戰略性指示認識不足。
雖然後來毛澤東覆電,黃克誠立即率部過路東,來到皖東北,但是這種認識仍然侷限於不完全理解的範圍。直到“皖南事變”,毛澤東預言的突發事件終於不可避免地發生,蘇北根據地建立起來,新四軍軍部在華中重建,黃克誠才真正有了深刻的理解與認識。
立足全域性,把握關鍵,這才是一名高階指揮員應當具備的素質,黃克誠告誡自己。
現在,有一件事情引起了他的思考。
不久前,他得到訊息,新四軍第四師第十旅,也就是他原來率領的八路軍三四四旅在豫西反頑鬥爭中失利,部隊損失較大,部隊中還出現了個別叛逃事件,部分同志悲觀情緒也產生了。
現在,十旅隨四師來到了皖東北地區。
黃克誠覺得,身在區域性,應當胸懷全域性,四師力量受到削弱,應該給予支援。於是,他向上級提出建議:將三師建制完整並充實的第九旅與四師十旅互相對調,以利於四師的休整補充和發展。
黃克誠的建議得到軍部的高度讚許。
不久,四師十旅對調到了第三師,原旅、團番號不變。
十旅來到三師,黃克誠十分關心。很快,他接見了十旅的幹部們,對他們劃歸三師建制表示了熱烈的歡迎。
十旅的負責同志,旅長劉震、政治部主任高農斧等都是三四四旅的老同志,是黃克誠的老部下,大家相見,倍感親切、高興。
黃克誠專門就十旅地方化的問題向劉震等作了詳細說明。原來,十旅撥歸三師後,實行主力部隊地方化,旅長劉震兼任淮海區司令員,軍區政治部主任則由旅政治部主任高農斧兼任。
部隊地方化,有很多同志思想轉不過彎來,認為主力軍一夜之間變為地方部隊,是不是豫西的仗沒打好?
黃克誠告訴劉震等旅領導,主力部隊地方化,是在困難條件下立足生根,渡過難關,堅持和發展根據地,準備以後新發展的正確道路,並不是走回頭路,十旅將會有更大的發展。黃克誠一席話,打消了劉震等心中的矛盾與顧慮,使他們在思想上有了明確的認識和準備。
十旅在淮海區“安家”後,不但迅速恢復了元氣,而且認真貫徹部隊地方化的決定,將革命的火種撒遍淮海大地,在黨政軍民的共同努力下,整個淮海平原的抗日武裝鬥爭如火如荼,迅猛發展。
白駒過隙,歲月匆匆。轉眼間,1942年來到了。華中局書記劉少奇奉命調回延安黨中央工作。臨行前,他主持召開了華中局擴大會議。
華中局各區和各部隊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劉少奇代表華中局作工作總結及今後任務的報告,陳毅作軍事建設報告,黃克誠作政治工作報告。
黃克誠一直從事部隊政治思想工作,這時又兼任蘇北區黨委書記、軍區政委,因而他結合工作實際,立足華中全域性,針對當時的具體情況,受華中局委託,作了一次深入淺出的政治工作報告。
黃克誠著重講述了目前軍事建設中的政治工作問題。
他從部隊政治工作,根據地政治工作,友軍政治工作和敵偽軍政治工作四個方面分別進行了闡述。
黃克誠特別強調了在幹部問題上應當注意的兩個方面:使用幹部和愛護幹部。黃克誠認為,使用幹部方面,應當注重德才兼備,注重幹部的黨性、知識和獨立工作能力。在愛護幹部方面,不僅要關心他們的生活與健康,使之能夠在艱苦的經濟條件和嚴酷的戰爭環境中勇挑重擔,堅持工作,尤為重要的是,要從政治上來愛護幹部,平時發現幹部在思想上出現不良傾向的苗頭,就要及時進行教育、批評、幫助。不應平時不關心,或者平時看到幹部有什麼問題當面不說,記在心裡,到時候再一起算總帳。另外,黃克誠還指出,在審查干部和鋤奸問題上,一定要區別對待,信證據不輕信口供,寧可錯放,也不可錯殺。應當注意隨時糾正違反政策、刑訊逼供的現象。
黃克誠的報告得到與會同志的廣泛贊同,華中局把他的報告,作為華中我軍政治工作的綱要,發表在刊物《真理》1942年第八期上。
關於使用和愛護幹部問題,黃克誠是這樣講的,也是這樣做的。後來,在華中局開展“搶救”運動時,黃克誠頂住壓力,堅決反對逼供信,保護了一批幹部。
漣水縣東北鄭潭口。
鄭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