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覺得英明果斷,高瞻遠矚。
為了貫徹毛澤東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黃克誠命令部隊分散於義縣和黑山邊境一帶,清剿土匪,發動群眾。不久,國民黨軍進攻義縣,黃克誠和林彪一起撤退到阜新。緊接著,國民黨軍又向阜新進攻。
戰鬥打得難解難分。
戰場上到處都充滿了火藥味。
一聲震天響的爆炸,彷彿整個天空都被炸出火來了。隨後,又是幾聲轟響,連我軍司令部窗上的玻璃也震得琅琅作響,紛紛碎落。
司令部裡。方凳上放著一盞沒有玻璃罩的煤油燈。油煙好像在跳舞似的,急促地擺動著,向屋頂直冒。滿屋都是煙味。
桌子上擺著一幅軍用地圖。上面划著無數的符號、線條。綠色的、藍色的、紅色的箭頭,黑色的曲線。
指揮員們目不轉睛地瞅著地圖。
黃克誠在屋裡來回地走著。
忽然,黃克誠停了下來。他轉過身來,對坐在椅子上的林彪說:“林總,你先撤!”
林彪緊閉著牙關,眼睛向窗外看看,似乎在思索著什麼。“那好,你隨後帶部隊也撤,就這樣辦!”林彪最後應道。於是,林彪率山東部隊梁興初、羅華生二師,以及新四軍三師第七旅,撤到康平、法庫一線。
等林彪率主力撤遲完畢後,黃克誠也率部遲出阜新。黃克誠把新四軍的第十旅和獨立旅,分散在阜新以北、彰武東西地區活動,繼續消滅土匪,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1946年1月,黃克誠率第八旅和三個特務團北進通遼,殲滅國民黨收編的偽軍一千多人及地主土匪武裝一部。隨後,新四軍三師就在通遼、開魯一帶開闢工作,發動群眾,建立政權。他們把開展積極的軍事鬥爭、剿匪反霸摧毀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基礎,與發動人民群眾建立革命政權,緊密結合起來。黃克誠是個勤於動腦的指揮員。
他經常對自己的工作作總結,也常常對所處的形勢作分析。進入東北之後,雖然沒有打什麼大仗,但幾個月來的工作,使黃克誠想了很多。
在建立根據地的過程中,黃克誠深深體會到,必須採取有力措施和穩妥的辦法,解決好部隊集中兵力以打破敵人進攻和分散兵力以發動群眾建設根據地的矛盾。
1946年1月29日。新四軍三師指揮部。黃克誠翻了翻檔案,把目光投向窗外。
黃昏來臨了。林木和高高的乾草垛,都投出長長的影子來。遠處籠罩著一片霧氣,朦朦朧朧的。
一個想法在黃克誠腦海裡翻騰了很久。他決定向東北局發電報,建議以劃分決戰、遊擊堅持、政治攻勢三類地區來部署軍事力量的辦法,解決集中與分散的矛盾:(一)我們在東北軍事上的一個困難問題,是集中與分散的矛盾。我們沒有根據地很難打勝仗,但沒有勝仗又建立不起根據地。故需要分散兵力,發動群眾,肅清土匪,創造根據地;又需要集中兵力,打破敵人進攻,來掩護創造根據地。二者不可得兼,二者又必得兼。在東北若不適當解決這個矛盾,軍事上有繼續遭受挫折,甚工失敗的危險。
(二)東北地區遼闊,鄉村村落稀少,氣候寒冷,沒有近代交通工具,運動不靈活,分散之後不易集中,集中之後不易分散。敵人據有鐵路、公路,集中分散靈活,與內戰時代不相同。關內敵人有對我作戰的社會基礎,兵力也與抗戰時期之日本大不相同。故過去年戰、抗戰兩時期集中分散對付敵人之辦法,已不能完全適應今天東北之情況,必須有新的辦法來適應今天之情況。
(三)東北地區廣大,土匪眾多。蒙漢雜居,無工作基礎與革命傳統,幹部缺乏和與人民尚無聯絡等條件下,要求長時期控制全部除大城市與鐵路幹線外之城市鄉村,是不可能的,在短時間即變成根據地亦是不可能的。如現在企圖長期全部控制成為根據地,而平均使用力量,則有得到相反結果的可能。
(四)根據以上三項,為解決集中與分散之矛盾,照顧作戰與創造根據地兩個方面,根據中央子寢(電)指示精神,“力求和平,不能長期進行內戰,又必須有勝利戰鬥和根據地才能達到和平”,我意我們可以西滿、東滿、南滿為單位,劃分為下述三種地區來使用力量:1。決戰地區;2。遊擊堅持地區;3。政治攻勢地區。三個單位中確定一個主要決戰區。
(五)所謂決戰地區,即是預定在該地區與頑進行決戰,無論如何不能放棄者。現在即將軍隊主力和地方幹部主力集中該地區,進行打匪、發動群眾、改造政權,整個部隊熟悉地形、民情,準備糧草,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