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 / 4)

小說:林黛玉筆記 作者:這就是結局

作品:林黛玉筆記

作者:清·喻血輪 吳醒亞 批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假託林黛玉口吻的日記體小說。全書以林黛玉的第一人稱口吻寫作,按照紅樓夢的發展線索,透過黛玉的所見所聞所思,訴諸筆端。

全部用文言文寫成,雖然有時略顯拖沓,但悽美感人,可見作者對紅樓夢和林黛玉的一片痴心。

本書為一部假託林黛玉口吻的日記體小說。書中以第一人稱的手法,描寫和記敘了林黛玉從辭親別鄉到寄身於賈府後的所見所感,展示了她悲歡離合的人生境遇和纏綿悱惻的愛情歷程。語言清麗流暢,淺近易懂。此次出版以民國八年上海世界書局本為底本進行標點、整理,並插配一百餘幅相應的情景圖片,使此書更為優美雅緻。喜愛林黛玉的讀者及紅學和鴛鴦蝴蝶派的研究者不可不讀。

正文

題詞

篆煙微嫋竹窗明,細數閒愁合淚傾。乍見穿簾雙燕侶,遽憐孤客一身輕。離魂不斷江南夢,密緒空求並蒂盟。聽罷杜鵑聲徹耳,攜鋤悄自葬殘英。

晝長無奈惹情長,憔悴形骸懶理妝。問病有時承軟語,慰愁無計爇心香。恩深更妬他人寵,疑重翻憎姐妹行。倦聽蟬鳴聲斷續,自拈裙帶自商量。

秋來何事最關情,殘照西風落葉聲。靜對嬋娟憐素影,藉題芳菊託丹誠。孤鴻久渺鄉關信,簷馬無因向夜鳴。悵抱幽懷誰共訴,隔牆風送笛聲清。

風亂竹聲雨灑蕉,瀟湘館內黯魂銷。情絲緊縛如新繭,愁緒紛紜似怒潮。願化輕煙同紫玉,難忘愛水渡藍橋。此身涇渭憑誰定,一死方知柏後凋。

吳醒亞 題

憶餘丙午識綺情君,亟慕其風度溫雅,燦若春花,與之語,豪爽有俠氣,然賦性多情,工愁善病。喜讀《石頭記》,每於無人處輒自淚下,其一往情深,直欲為書中人擔盡煩惱也。餘戲謂之曰:“使子化身黛玉,寧有淚乾時耶?”相與一粲。厥後伯勞春燕,各自東西。而綺情固無日不歷是情場,受盡磨折矣,今夏始束裝返里,避暑於遁園之西偏。餘亦蟄居多暇,互相過從。見其案頭草稿一束,題曰《黛玉筆記》,餘甚訝之。綺情知餘意,笑向餘曰:“子有疑乎?此殆餘讀《石頭記》而不能忘情者也。子昔謂我化身黛玉,淚無乾時,今其驗否?為我遍告世人,幸無嗤為多事。”餘曰:“嘻!”狂奴故態,雅自可憐。願附片言,以曉讀者。戊午仲夏,黃梅吳醒亞識。

出版前言

《林黛玉筆記》上下卷,原題綺情樓主喻血輪著。據書前黃梅吳醒亞氏的識語,知吳氏於光緒丙午年(1906)與作者訂交,作者“工愁善病,喜讀《紅樓夢》”。識語又有作者“今夏始束裝返里,避暑於遁園之西偏,餘亦蟄居多暇,互相過從”的記載,可證作者也是湖北黃梅人。識語寫於民國七年“戊午仲夏”,即1918 年五六月間,作者此時已回到原籍,兩人互相過從,為文字之交。有關作者生平資料,僅此而已。

眾所周知,作為中國優秀古典小說的《紅樓夢》,流傳之廣,影響之巨,是空前的。《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八十回,最初是以傳抄本的形式在三五友人手中傳觀,所以流傳不廣。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偉元連同高鶚的後四十回,印行了一百二十回本的《紅樓夢》之後,海內書坊相繼紛紛翻印,木刻、石印、鉛印,不一而足,幾乎家有其書。“閒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學術界對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的看法,多年來褒貶不一,但作為故事的完整性,尤其是一百二十回本寫出了林黛玉的悲劇結局,既符合曹雪芹原作的意旨,更牽動著億萬讀者的心絃,大大加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有力地推動了它的傳播,則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一百二十回本的廣泛流傳,還可以從清代中葉以來各種續書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得到證明。如乾隆、嘉慶間(約1796 年左右)刊行逍遙子撰寫的《後紅樓夢》,嘉慶四年(1799)刊行秦子忱撰寫的《續紅樓夢》,嘉慶四年至十年(1799——1805)刊行蘭皋居士撰寫的《綺樓重夢》,嘉慶十年(1805)刊行陳少海撰寫的《紅樓復夢》,嘉慶間(約1805 年左右)刊行海圃主人撰寫的《續紅樓夢》,嘉慶十九年(1814)刊行夢夢先生撰寫的《紅樓圓夢》,嘉慶二十五年(1820)刊行嫏嬛山樵撰寫的《補紅樓夢》,光緒三年(1877)刊行雲槎外史撰寫的《紅樓夢影》,以及1940 年印行的近人郭則澐先生撰寫的《紅樓真夢》等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書首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