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中立法案》的規定不適用於蘇聯——這樣,港口符拉迪沃斯託克便可向美國船隻開放了。
兩星期後,7月7日,德國加緊宣傳。羅斯福正在干預歐戰。據透露,美國武裝力量已開抵冰島,以便最終代替佔領該戰略要地的英軍。德國駐華盛頓臨時代辦漢斯·託姆森致電威廉大街說,這是羅斯福的進一步的企圖,目的在於透過某種海軍事件,惹起希特勒進攻美國,以便向德國宣戰。
這些報告使希特勒不安。7月中,希特勒向大島大使提出一項建議,將其先前的決定,即將日本的任務侷限在抵抗英國、使美國中立的範圍內,來了個徹底改變。“美國和英國永遠是我們的敵人”,他說。“這種認識應該是我們的外交政策的基礎。”這是在經過長時間的慎重思考後得出的神聖信念。“英美兩國將永遠反對任何一個在他們看來已被孤立的國家。今天,只有兩個國家的利益不會互相矛盾。這兩國家就是德國和日本”。羅斯福統治下的美國,一心想搞帝國主義,對歐洲和亞洲的生存空間交替施加壓力。這不是顯而易見的嗎?“所以”,他說,“我的意見是,我們必須共同將它們消滅。”作為誘餌,他建議由日本去協助“清理”戰敗後的蘇聯的“資產”,並佔領其遠東部分的領土。
東京收到這一建議後,表現出既客氣又有保留。日本早已決定不從東面進攻俄國,而是南下印度支那。他們這樣做了;它很快佔領了印度支那,使羅斯福於7月26日作出了迅速的反應。總統接受了哈羅德·伊克斯等人的勸告(他們長期以來就敦促總統對所有侵略者採取強有力的行動),下令將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凍結。這個行動剝奪了日本石油的主要來源。《紐約時報》認為,這個行動“是除戰爭外最激烈的打擊”。在日本領導人看來,這是美國、英國、中國和荷蘭四國包圍日本的最後一個步驟;否認了日本是亞洲的領袖的合法地位,同時也是對它的生存的一個挑戰。不管怎麼說,這是朝遠東戰爭邁出的一大步,也是——在某些觀察家看來——朝羅斯福從後門開戰反對希特勒邁出的一大步。
一個月後,總統與丘吉爾在紐芬蘭外海會晤,簽訂大西洋憲章——這是英美兩國關於戰爭目標的聯合宣告。這樣,總統便走得更遠了。從宣告的條款看,毫無疑問,羅斯福是希特勒的不可調和的敵人。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宣告使元首國內的敵人大失所望,因為它未將納粹分子和反納粹分子加以區分。“抵抗運動”的人士把憲章看成是羅斯福向全體德國人宣戰的非正式宣戰書。他們對第八點尤其反感,因為它規定,戰後所有德國人均須解除武裝;這個要求,哈塞爾在他的雜誌上寫道,“破壞了取得和平的每一個合理的機會。”
羅斯福消滅希特勒的決心是與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的感情背道而馳的。右翼的查爾士·林白的“美國首創者”和“德美同盟”以及傳統的孤立主義者的組織“中西部”,他們雖然同情英國和中國,但都不願參與流血的戰爭。其他美國人,因為憎恨共產主義,則反對向蘇聯提供任何援助。儘管遭到報紙、電臺的猛烈攻擊,羅斯福仍毫不動搖。在9月11日發表的廣播講話中,他說:“從此以後,如果德國或義大利的艦隻敢於進入這些水域(即冰島和受美國保護的其它類似的島嶼),他們便會遭到危險。”雖然這是希特勒借以解除潛艇戰最後限制的現成口實,但他卻不會因此而失去民心。他命令海軍上將雷德爾,在“10月中旬以前,避免在戰爭中造成商船事件”。到那時,他解釋說,對俄戰爭已經結束了。
10月31日,美國驅逐艦“盧本·詹姆士”號在為一商船隊護航時,在冰島以西600英里海面被魚雷擊中。這樣,希特勒避免事端的希望便破滅了。這艘驅逐艦帶著100個美國人沉入海底。羅斯福對此事不加評論,但他的海軍部長卻告訴一群海軍陸戰隊員,載有400架飛機開往摩爾曼斯克的法國班輪“諾曼底”號將被沒收。舊金山《紀事報》要求立刻撤銷《中立法案》;克利夫蘭的《老實人》則要求立刻“採取行動”。然而,孤立主義派參議員尼埃卻呼籲要有節制:“你要是參與了酒吧間的爭吵,不打架是做不到的!”另一位非孤立主義派參議員勸告說:“讓我們保持冷靜。”
對羅斯福說來,反德思想的風暴趁此時爆發是再順當不過的了。一星期後,他令“租借法案辦公室”盡一切努力向蘇聯提供軍事和經濟援助。為此,立刻撥款10億美元。
次日,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髮表了一篇好戰的講話。它實際上是為“盧本·詹姆士”號的沉沒開脫。“羅斯福總統已向他的艦隻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