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溪鎮在林木蔥鬱的青城山腳下,方圓十幾裡,一條清澈的小溪從山上流下,穿鎮而過,小鎮就像溪水一樣清純娟秀。青城山藥材豐厚,盛產各種名貴中藥,這裡漸漸成為南來北往客商的落腳處,日漸繁華。原本落後的吊腳樓成了小鎮裡一道道令遊客流連的風景。
福運茶樓在小鎮中心,整體木結構,仿照吊腳樓的樣子,樸實淡雅。腳踩在木梯上,吱嘎吱嘎作響。茶樓並不大,第二層不規則地分佈著幾張桌子,簡單隨意,有幾位客人在低聲交談。凌威把身後的藥簍放在一邊,在臨窗的桌子邊和老人相對而坐。一位面板稍暗的姑娘走過來。凌威以前來過這裡,就在這家茶樓井上肖英和他提到的長生不老藥,記得這姑娘是這裡的老闆娘,也是夥計,叫郝梅。郝梅似乎並不記得他,對他只是微微笑了笑,面向老人:“吳伯,您來啦,要點什麼?”
老人沒有回答,看了看凌威,郝梅轉過臉:“我們這有特色點心、、、、、、”
沒有等她說下去,凌威揮了一下手:“上好的毛尖一壺,茯苓糕,野菇卷,松子餅。”
郝梅詫異地大量一下凌威,似曾相識,但畢竟有一年多,客人眾多,匆匆一面記得不是很清楚,皺著眉頭退下去準備茶和點心。
“你看,那就是我小女兒吳茵。”老人指著窗外街道對面的一個四面敞開的綠色涼棚。棚子凌威同樣很熟悉,那次和井上肖英在這裡喝茶,雲姨就在對面棚子裡替鄉民們義診。
現在,義診還在繼續,許多人自覺地排成長隊,和當初凌威看到的一模一樣,但負責診病的不是那個舉手投足充滿溫和華貴的中年女人,而是一位短髮齊眉的姑娘。端坐在桌子後面,一身中醫郎中傳統的長褂,神態端莊平靜,手指搭在病人的手腕上,沉思一下,然後觀察一下臉色,舌苔,再詢問一些細節,望聞問切,做得一絲不苟,然後開方遞給病患,病患拿著藥方站起身,旁邊有個寬大的木案子,案子上擺著一個個裝滿藥材的布袋,一位細高挑小夥子接過藥方,快速配好藥,打包遞給患者。患者有的直接離開,有的放下一些錢。
“診金是根據藥材的名貴程度和病人家庭情況,收取的至多是工本費,大多數不要錢。”老人臉上帶著欣慰的笑容:“雖然是虧本生意,孩子願意為鄉親們做點事我還是很高興,做人不能忘本,當年她很小就得了喘病,幸虧那位她們稱著雲姨的人救了她,不僅分文未取,還給了很多錢物,吳茵這丫頭就一直記著這件事,立志要做個為鄉民造福的中醫師。”
又提到了雲姨,凌威再次想起那張和藹可親的笑臉,也只有雲姨那種一心為病患的寬廣胸襟才能影響著很多人,讓中醫不斷傳承下去。醫者仁心,父母心,雲姨做到了極致。
“您說的那個雲姨現在在哪?”凌威目光掃視著街道,輕聲疑問。
“你是問雲姨啊。”郝梅端著盤子走過來,一邊把茶點放在桌上一邊接過凌威的問題:“很長時間沒有見到她了,聽說她病了,原本每個禮拜都會有一兩天義診的,幾個月前,共和堂的人忽然來宣佈雲姨不再來,義診由他們繼續,可他們也沒有來幾次,而且都是手藝一般的弟子,漸漸的大家就不信任他們,他們乾脆也不來了。對面的棚子專門為義診準備的,鎮上都準備拆了,幸好吳茵繼續義診才保留下來,不然這樣好的傳統斷了多可惜。”
“是啊,這是積德的大好事,不能斷。”凌威有點感慨,無論吳茵醫術怎麼樣,一片誠心是沒有錯的。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越來越少了,所以他才在保和堂極力提倡定期義診,既鍛鍊醫師的水平接觸底層病患,又可以鍛鍊一顆仁心。
“積德談不上,只是為鄉里鄉親做點事。”老人在一旁客氣地笑著,樸實溫和。凌威指了指桌上的糕點:“來,吳伯,今天我請客。”
“這可不行,我是本地人,我是主,你是客,哪有客人請主人的道理。”老人接連擺手。
“您不容易,採藥供孩子免費義診,哪有什麼積蓄,今天這點茶水就算我代表那些受益的病患感激你們。”凌威大聲笑著,轉臉看了看一旁的郝梅:“你們這大補元氣的茯苓糕不錯,還有多少?”
“這是我家的特色糕點,但剩下的不多。”郝梅微微笑了笑。茯苓糕是地道的山裡藥材加工而成,由於藥材珍貴,價格就偏高,做得也極少,來往的客人都有點嫌貴,銷量有限。遇到凌威這樣識貨的是對手藝的讚賞,郝梅自然興奮。
“全部打包,給對面的吳茵姑娘送過去。”凌威手指在桌上敲了敲:“還有野菇卷,也帶點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