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2年,阿茲特克帝國滅亡。取代它的是一個“新西班牙總督國”,首任總督為埃爾南·科爾特斯。
十年之後,西班牙人又聽說,在南美還有一個民族,比阿茲特克人更為富有。在安第斯高原上生活的印加人確實很富有。他們的財富來源於勤奮、節儉和嚴密組織的生活秩序。一切財富均屬於國家,國家為農業和礦山制定計劃,監督手工業,並規定物資分配的準則。國家照顧老年人、病者和弱勢群體的生活需求。用一句時髦的話說,他們幾乎是一個後來稱之為社會主義的國家。
為了國家的安全和擴張,印加人握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實力超過西班牙進犯者。因此,西班牙的軍隊首腦弗朗西斯科·比薩羅使用了陰謀詭計:他請求印加統治者答應同他進行一次友好的談話,他不帶武器,這個要求得到滿足以後,他卻把印加統治者劫持,並要求用金銀財寶裝滿一個房間,才能釋放他們的統治者。而當印加人交來無數黃金器皿和藝術品後,他卻違反諾言,把印加統治者殺死。統治者和“太陽神”之死,引起了印加人的暴動,而西班牙人則佔領了這個國家。
很快,一場對新世界的肆無忌憚的掠奪開始了。除了新的果品,如可可、玉米、馬鈴薯、西紅柿、菠蘿和菸草外,歐洲最關注的就是金銀。在礦山中,印第安人不得不在非人的條件下勞動,很多人都因此而悲慘地死去。同時,歐洲人帶來的瘟疫和疾病,也成了對印第安人的致命威脅。人們估計,在中南美洲,被發現前大約有居民7500萬人。到了1570年,就只剩下了不到1000萬人。僅僅這個數字就已經表明,歐洲人在這裡都幹了些什麼。但這還不是一切:由於當地的印第安人很快就不能滿足農業和金銀礦勞動的需要,人們就到非洲去獵捕黑奴,用船把他們運到美洲,像牲口一樣出賣。
在十六世紀,當歐洲踏上從黑暗的中世紀走上光明的新時代的旅途時,歐洲的征服者卻在南美和非洲寫下了世界歷史最黑暗的篇章。兩個大陸至今還生活在那一章的陰影之下。
基督教會的分裂
公元1500年左右,西歐只有一個基督教會,它的首腦就是羅馬教皇。這個教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變得越來越世俗化;很多教會頭領越來越關注金錢、奢侈和權勢,而不再是耶穌基督的學說和人的靈魂。教廷也需要大量錢財供日益奢侈的生活開銷,當教皇利奧於十六世紀初要修建一座世界還從未見過的大教堂時,就必須開闢新的財政來源。於是就出現了一個狡猾的計劃:“贖罪券交易”。教皇派出傳教士去告訴人們,只要花錢購買“贖罪券”,一切罪孽就可以得到寬恕,不再受煉獄之火的煎熬。
但這種違反基督教義的交易,卻遭到德國的修士和神學教授馬丁·路德(1483…1546)的堅決反對。1517年10月31日,他發表了《九十五條論綱》,依照聖經的教義指出,推銷贖罪券的傳教士如果不是走上了歧途,那就是有意在說謊。“每一個基督徒,只要對他的罪孽感到悔過和痛苦,他就已經得到了寬恕,不再受懲罰,他所需要的不是贖罪券,而是上帝的慈悲。”他這樣寫道。
很多人都對此感到歡欣鼓舞,終於有人公開指出了天主教教會的弊端,而且是用一種清晰易懂的語言。路德很快就贏得了很多信徒,和他一樣要求對教會進行改革。這當然不會受到教會頭目的歡迎;教皇要求路德“撤回他的錯誤觀點”,否則他將被教會開除。但路德卻毫不動搖。對他來說,聖經中的話比教皇更為重要,他甚至稱教皇為“反基督教徒”。
教皇發出斥責路德的通諭,但被他的信徒在歡呼聲中公開焚燬。教皇的使者當時有這樣的記載:“整個德國都處於動亂之中。十分之九的人在歡呼‘路德’,而其他十分之一的人,雖然對路德並不在乎,但至少也在喊‘打倒羅馬教廷’。”
為了結束這一場鬥爭,查理五世邀請這個“桀驁不馴的修士”來到烏爾姆斯帝國會議,讓他在世俗和宗教上層人物面前承認錯誤。但路德在這裡卻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如果不是薩克森大選侯把他保護並隱藏起來,他可能會被當作異教徒燒死。
其他一些公侯也站到了路德一邊,離開了天主教會。很快,兩個陣營就進入了不可調和的境地,1546年在他們之間甚至發生了一場戰爭。最後於1555年達成了“奧古斯堡宗教和約”,路德的教派,即新的“抗羅宗”(現稱新教),作為平等的宗教獲得承認。神聖羅馬帝國各個諸侯都可以自行決定,他的領地實行哪種教派。
宗教改革並沒有侷限於德國。在瑞士,具有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