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2 / 4)

和現代成果結合起來。“我們飄浮在兩個文明之間”,奈及利亞的女詩人這樣寫道。

但這種飄浮狀態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由於缺乏民主的文化傳統,專制的執政形式隨之應運而生,均是由一個政黨、一個部族或一個軍事委員會或者一個人進行統治。由於統治者常常只是從個人的利益出發看問題,所以很多國家的人民不得不又走上了苦難的歷程。戰爭、內戰、經濟不成熟和貪汙腐敗,導致了全體人民的貧困和饑荒。

工業國家也對這一發展負有責任。他們 — 特別是美國 — 雖然自五十年代開始就提供了發展援助,但卻忽視了 — 就像老殖民主義者一樣 — 對這些新興國家的組織結構施加影響,使得它們經濟上獨立,能夠具備生存能力。對工業國家來說,它們仍然是原料和銷售市場。

冷戰期間,這些“發展中國家”都被拖入了東西衝突之中。東方支援革命的集團和政權,試圖推動共產主義世界革命的向前發展。對西方來說,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曾建立了一種“多米諾理論”:如果一個國家崩潰,變成了共產主義國家,它就會引起連鎖反應。而這一點是西方必須竭力防止的。所以,他在反擊行動中甚至支援腐敗的獨裁者,他的原則: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

美國在認為必要時還直接插手戰爭。例如六十年代中期在越南,在一段時間裡,它派出了五十多萬軍隊,參與了這場殘酷的反對北越共產黨的戰爭。美國大規模的轟炸導致無法估量的破壞,最終引起了全世界的抗議,也包括在美國國內。在越南,美國這個“無限可能的國家”第一次在它的歷史上痛苦地知道了,並不是什麼都可能的。1973年雙方簽署了停戰協定,美國雖然撤回了軍隊,但戰爭卻仍在進行。兩年以後,北越取得了勝利,成功地統一了國家的南北兩部分,成立了共產黨統治的人民共和國。但“多米諾效應”卻沒有出現。

在東西方鬥爭中,為了儘可能向原來的殖民地施加影響,對所謂的發展中國家出現了“第三世界”的概念。“第一世界”是指富有的西方民主國家,“第二世界”是東方陣營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國家逐漸試圖擺脫兩大陣營的控制,以便能夠更好地追求自己的利益。1955年4月,它們第一次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了會議,來擬訂的自己設想。它們將在未來以第三種力量干預世界政治。它們的領導人物是印度總理尼赫魯和南斯拉夫總統鐵托。然而,儘管第三世界的不結盟國家在數量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集團,但第一和第二世界卻仍然繼續決定著國際政局。

中東衝突

除了東、西、南、北之間的鬥爭外,二次大戰以後,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間的衝突也始終是世界持久關注的問題。為什麼是這樣呢?

十九世紀末,一個猶太民族運動產生了。1896年,記者泰奧多爾·赫茨爾在他的《猶太國》一書中,要求為猶太人民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國家,以便在世界各地生活的猶太人能夠“返回錫安”。錫安是耶路撒冷城中一座山丘,是猶太人神聖的象徵,當年他們就是從這裡被羅馬人趕出去的。

在二十和三十年代,第一批歐洲猶太人遷徙巴勒斯坦,他們中的很多人是遭到納粹迫害而逃亡的。二次大戰結束時,這裡已經生活著約40萬猶太移民。他們被當地的阿拉伯人看作是一種威脅;雙方之間不斷髮生械鬥和恐怖事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聯合國於1947年11月,把巴勒斯坦分為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把耶路撒冷變成了一個國際城市。但阿拉伯人把整個巴勒斯坦看成是他們的國家,因而拒絕這個分割計劃。猶太人接受聯合國這個決定,但不願等待預定時間的到來,而於1948年5月14日宣佈以色列國成立。各個阿拉伯鄰國隨即向以色列宣戰。但由於他們之間沒有共同的戰略,所以只能在戰場上各自為戰,儘管人數佔優勢,仍然屢遭失敗。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中把聯合國計劃中的以色列的國家版圖擴大了三分之一。

這場持續了十個月的戰爭中最大的輸家,就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即巴勒斯坦人。大約有75萬人被趕出家園。隨後不得不作為難民生活在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中,他們只有一個目的:消滅猶太國家,返回自己的家園。而以色列人則從一開始就把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人看成是對他們生存的威脅。以色列所以能夠堅持下去,是因為有美國對他們的支援。反過來,蘇聯卻支援阿拉伯一方。儘管如此,以色列仍然在1956、1967和1973年的各次中東戰爭中保住了自己的臨時邊界,甚至還佔領了額外的地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