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負責的,因為海軍催得很急,當時正在參與別的專案的“遊隼”的主要設計師都參加了改進設計,另外,為了能夠儘快讓前線部隊獲得航程更遠的“遊隼”,哈飛還安排了幾十名工程師到前線部隊去搞清楚部隊的實際需要,與部隊的工程師一起進行研究。隨即,還專門安排船隻向巴拿馬運送了一批裝置,只要改進方案確定下來之後,就直接在前線改進第一批“遊隼”,交給部隊使用,而更大規模的改進將在哈飛的工廠裡進行。
這批工程師在十月中旬就到達了巴拿馬,是由黃曉天負責接待他們的,而且當時羅雲衝將改進“遊隼”的工作全部交給了黃曉天去處理。黃曉天本來就是航空兵出身,與郝東覺一樣,對飛機的結構是比較瞭解的,而且“遊隼”本來就是海軍的戰鬥機,黃曉天自然非常熟悉這種戰鬥機的優點與缺點了。
黃曉天沒有單幹,他還從海航,以及艦載航空兵抽調了一部分飛行員。航空勤務人員配合工程師進行改進。當時,工程師與部隊的官兵提出了幾種改進方式。
一是為製造更大的副油箱,這樣就可以在不改動戰鬥機的結構的前提下增加燃料的攜帶量。可這也只是個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而且實施起來的難度並不小。當時,“遊隼”用來掛副油箱的主要就是機腹上的炸彈掛架,最大的承載力是250公斤,也就是說,掛地副油箱的重量也不能超過250公斤。除掉油箱本身的重量,所攜帶的燃料就相當有限了。而要提高掛載能力,那就得加強炸彈的掛架,從而加強機身結構強度。這並不是很難,早就有人提出應該讓“遊隼”具備攜帶500公斤炸彈的能力。可問題是,飛機在地面上的時候,機腹距離地面的距離是有限的,副油箱的尺寸受到了限制。就算沒有這個麻煩,如果副油箱做得太大了,還會影響到飛機的穩定性。降低飛機的飛行速度,增加巡航飛行時的耗油量,也許還得不償失呢!
綜合考慮後,工程師認為沒有辦法在機腹上掛更大的副油箱。只能在機翼內側地炸彈掛架上增加一根輸油管道,這樣就可以在機翼下多掛兩具副油箱,可這仍然解決不了問題,畢竟機翼下的掛架的承受能力更低。當時,有人提出了另外一個辦法,那就是在不影響飛機氣動效能的前提下,在飛機座艙後方兩側增加外部油箱。
這個想法看似很瘋狂,可是很快就證實,這是有效的辦法之一。外部油箱可以按照機身的形狀設計,以確保儘量不破壞飛機的氣動佈局。從而不影響飛機的機動效能。可其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首先是外部油箱無法在空中拋棄,也就是沒有辦法像副油箱那樣在空戰的時候丟掉。其次,外部油箱沒有辦法加裝裝甲,就算採用了自封閉結構,也很容易損壞。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外部油箱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飛機的氣動佈局不受破壞,可是其重量卻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也就是說。如果使用外部油箱的話,那就得對“遊隼”減重,讓其能夠飛起來。
確定了這個方案後,工程師立即著手為“遊隼”減重。首先被拆掉的就是除了座艙與發動機艙以外的所有的裝甲。可是這最多就減少了350公斤的重量,而要達到航程上地要求,外部油箱至少需要裝上800公斤的汽油。也就是說,還得減少450公斤的重量。隨後,工程師將機翼外側的兩挺20毫米機關炮換成了口徑12毫米的重機槍,這減少了120公斤的重量。可是仍然達不到要求。不得已之下,工程師在徵求了當時參加改進工作的飛行員的意見之後,透過削減航炮與機槍的備彈量又減少了200公斤的重量。到此,當時能夠減的都減了,可仍然只減重了670公斤,沒有達到預期目的。
在沒有別的減重辦法的情況下,工程師首先改裝了兩架“遊隼”。而當時設計的外部油箱的結構重量達到了150公斤,因此只能攜帶520公斤的汽油。在帶上了所有的副油箱之後,“遊隼”的作戰半徑提高到了650海里。這已經算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了。最重要的是,大部分的工作都可以在前線完成,包括換上機關槍。外部油箱也可以在前線用普通的機床裝置製造,只是產能不會太高而已。
羅雲衝立即批准了改進計劃,要求工程師在十月份至少改裝5箇中隊的“遊隼”。而且要儘快拿出幾架樣機,讓飛行員進行適應性訓練,並且在訓練中提出近一步改進的要求。
當時,部隊對改進後的“遊隼”的反應還算不錯,而最受到非議的不是那兩個在座艙後面鼓起來,如同兩個長條麵包似的外部油箱,而是減少的裝甲,以及弱得多的火力與備彈數量。
以前“遊隼”一直以堅固而聞名,當時甚至有很多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