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2 / 4)

國債券的供給是透過經常賬戶的盈餘獲得的,此處假定短期內經常賬戶不發生變動,故其為外生的固定值。外國債券的需求是本國利率的減函式,是外國利率和資產總量的增函式。

當式(2�13)、式(2�14)、式(2�15)同時成立時,表明資產市場達到了總體平衡(如圖2�2所示)。

圖2�2資產組合平衡模型下匯率的動態調整圖2�2中,橫座標表示國內利率;縱座標表示匯率;M0M0、B0B0、F0F0分別表示本國貨幣、國內債券與外國債券的供求關係;它們的交點E0表示資產市場達到總體平衡;I0和S0是此時的均衡利率和均衡匯率。圖中M0M0線、M1M1線的斜率為正,B0B0線和F0F0線以及B1B1、F1F1的斜率為負。以兩國貨幣計值的金融資產的供給變化,對匯率產生兩種效應:一種是資產存量結構變化帶來的“替代效應”,另一種是資產供給總量變化帶來的“財富效應”。

第四節 資產市場均衡否:貨幣主義匯率理論(…

替代效應對匯率的影響,在這裡表現為央行公開市場操作而引起的資產存量結構變化。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又可具體分為兩種情況:①本幣債券與本國貨幣的互換(譬如,央行在國內貨幣市場上拋售本幣的同時購買本幣債券,直接導致利率下降,進而使外幣債券的需求上升,最終導致外幣匯率上升);②外幣債券與本國貨幣的互換(譬如,央行在外匯市場上拋售本幣的同時購買外幣債券,同時引起國內利率下降和外幣債券需求增加,雙力推動外幣匯率上升)。

財富效應對匯率的影響表現為三種情況:①本幣供應量增加引起的外幣匯率上升。由於中央銀行增發貨幣,導致投資者持有的貨幣存量上升。為使資產組合重新達到平衡,投資者會增加對本幣債券和外幣債券的購買,則本幣債券價格上升,外幣資產需求增加,其結果是國內利率下降,外幣匯率上升。②本幣債券供應量增加引起的外匯匯率上升或下跌。政府增發債券來彌補財政赤字的行為,會對匯率同時產生兩種不同的影響:一方面,由於財富總量擴大,投資者增加對外幣債券的需求,導致外匯匯率上升;另一方面,政府提高利率來吸引投資者購買本幣債券,會相對削弱對外幣債券的需求,最終導致外匯匯率下跌。究竟外匯匯率是升是跌,取決於兩種力量的對比。③外幣債券供應增加引起的外匯匯率下跌。由於國際收支經常專案盈餘,使外幣債券市場出現超額供應,從而導致外匯匯率下跌。

從短期看,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對本國債券和外國債券造成超額需求,使得B0B0線移至B1B1、F0F0移至F1F1,導致外匯匯率上升。當相對利率和匯率分別達到新的平衡狀態時,整個金融市場處於新的平衡點E1。 從長期看,在某一特定的時點上,當匯率和利率達到均衡時,經常賬戶可能為順差,也可能為逆差。在浮動匯率制度和政府不干預外匯市場的情況下,經常賬戶的順差(逆差),意味著外幣資產存量的增加(減少),引起本幣升值(貶值)。當經濟在短期平衡位置存在經常賬戶赤字或盈餘時,由短期平衡向長期平衡的調整機制就體現為經常賬戶差額與匯率互相作用的動態反饋機制。經常賬戶逆差,會造成本幣匯率下浮,而本幣匯率的下浮又會影響到經常賬戶的變動,這種反饋過程將會持續進行。能否達到長期平衡,關鍵在於本幣匯率變動能否增加(減少)經常賬戶盈餘。

(二)資產組合平衡模型簡評

資產組合平衡模型的價值主要在於避開了利率平價學說的短板,將傳統理論所強調的經常賬戶收支納入分析框架,且其對引起市場變化的要素考慮得更為全面(在分析中引入了風險收益、經常專案差額和財富等重要因子),假設條件也比傳統匯率理論更符合實際。這一模型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在其分析框架中,沒有納入商品市場的失衡如何影響匯率的問題;在用財富總額代替收入作為影響資產組合的因素時,沒有說明實際收入如何對財富總額產生影響。另外,由於模型中的變數難以度量,某些變數的粗略估計有可能扭曲其他變數對匯率決定所起的真實作用,以及變數之間的自相關等原因,其實證檢驗較為困難。

四、對貨幣主義匯率理論體系的綜合評價

貨幣主義的匯率理論雖然存在很多分支,但它們之間是相互補充和彼此融合的,基本分析方法上也大致相同,不同分支只是由於各自分析的側重點有所區別,相應地在某些假定上有所不同而已。從整體上審視,我們可以對貨幣主義匯率理論體系作如下綜合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