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能夠帶著問題去聽課,預習的目的就達到了。
預習——由被動聽課到積極求知(3)
方法二:教孩子合理安排預習的內容和時間
瞭解了預習的重要性後,很多孩子信心滿懷地對我說:“老師,我回去之後肯定門門功課都預習。”每當這時,我就會告訴這些孩子:“不用門門功課都預習,只把你平時認為很難的科目預習好了就行了。”
也許會有家長問我:“為什麼不讓這些孩子門門功課都預習呢?”其實,預習是有所選擇的。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他們以前沒有預習的習慣,現在想改進學習方法,想一下全線出擊,門門功課都預習,這樣做有點不現實。首先,孩子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其次,預習的質量也很難保證。
所以,當孩子剛剛接觸預習時,家長們可以這樣建議他們,先選擇一門或者是兩門學起來感覺吃力的科目進行預習,等嚐到預習的甜頭,積累了比較熟練的技巧後,再一點點擴大預習的範圍。當然,預習也不要平均用力,對於自己的優勢學科,可以不作為預習的重點,應把有限的時間用在自己薄弱的學科上。
在爸爸的指導下,四年級的林林是這樣預習功課的:
林林的語文成績很棒,但數學成績卻很糟糕,英語成績一般。每天做完作業後,林林都會按著爸爸建議的順序預習功課:先預習數學,而且數學要預習的時間長一點、細緻一點;接下來預習英語,英語比數學預習的時間要短,但也要細緻地預習;最後大概預習一下語文,當然要是時間很晚了,語文也可以不預習。
在這樣的安排下,預習已經成了林林固定的學習方法,並且,林林的數學和英語成績都在快速地提升。
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說,總的預習時間不宜太長,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了。那麼,在這有限的半個小時裡,如何合理分配,才能讓預習發揮最大功效呢?林林的爸爸做得非常正確,應該讓孩子把預習時間的一大部分放在自己比較薄弱的學科上,對於自己擅長的學科,可以酌情減少預習。將時間用於比較薄弱的、收效明顯的科目,這樣有利於整體學習水平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這種課前預習最好是在成人有計劃、有目的的指導下完成。孩子的學習具有盲目性,一旦脫離了成人的指導,就會產生兩種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預習而無重點,頭緒雜亂,二是走向極端,自以為已無師自通,忽略聽課。四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只要能讓孩子明確預習的目的,孩子很快就會掌握預習的技巧的。
方法三:讓孩子採用合理的預習方法。
預習的方法有很多,但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說,最適用的是閱讀法。
閱讀法的具體做法是:預習開始時,首先將新內容從頭到尾朗讀或者默讀一遍,對新內容進行簡單的瀏覽,瞭解知識脈絡和基本內容,掃清字詞障礙,確定基本內容、思路。然後再讀一遍,以圈、點、勾、畫的方式做批註、摘抄,使預習過的內容重點突出,一目瞭然,有利於聽課時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最後把一時無法理解的地方記錄在預習筆記本上,留到聽課時認真聽老師講解,直到弄懂弄通。
這種預習方法,不但對新知識進行了預習,而且還可以理出一條自己知識的水平線,看看自己能獨立掌握多少內容。上課的時候,孩子將自己的理解與老師的講解做一下比較,檢驗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如果出現錯誤並及時找出錯誤的原因,這樣就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
此外,孩子在預習的時候,必然會碰到一些不容易明白的問題。這時候,父母要建議孩子製作一套預習符號。比如,“?”表示疑問,“﹏﹏”表示不太清楚,“『』”表示不懂的詞語等。
製作好預習符號後,父母要教孩子採用合適的預習方法。比如,先通讀全文,邊讀邊畫出生字和新詞語,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課文旁邊打上問號;然後,對於自己不太明白的內容重點學習,還不明白的,就用著重號或自己設定的符號表示出來,在老師講解的時候認真聽,直到弄懂為止。
我教過的一個四年級孩子是這樣評價預習的:
“在預習新內容的時候,往往不可能完全弄懂知識的內在關係。我的方法就是把不懂的問題提前勾畫出來,這樣下次聽老師講課時,我就能心中有數了。當老師講到那些不懂的問題時,我就會特別細心地聽,所以學習起來就會比較輕鬆。”
的確,如果孩子能夠合理地安排預習的內容和時間,能夠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