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修讓娓娓道來。
蘇州城的勳貴富商集團主要經營糧食、絲綢生意,以前最富的當然是中吳節度使錢文奉了,後來錢文奉被迫搬去了杭州,很多明面上的生意就漸漸轉給了原節度使府僚屬陳晉儒。
這兩年,隨著海貿的興盛,陳晉儒的生意做得越來越大,他聯合了蘇州、秀州、湖州等二十三家絲綢商成立了譽祥記票子鋪。
“票子?”按照錢弘佐殘存的記憶,在後來的吳語中,票子是指錢。
鮑修讓以為錢弘佐不知道票子是何物,又細細的解釋:“朝廷早年建立了便錢所,開設匯票業務,但近來已經無法滿足這三州的使用。”
原來,隨著蘇秀湖三州經濟的崛起,原本是為了方便長距離銅錢兌換的匯票開始無法滿足蘇秀湖商賈們的頻繁使用了。
因為匯票需要先將銅錢存入便錢所,存取要交納一筆保管費。最初匯票還是記名的,直到後面才推出了不記名的匯票。
而匯票不便於短途高頻次交易的原因在於匯票面額是變動的(因為金額是手寫的),對於商品貿易高度發展的蘇秀湖三州,特別是絲綢相關的交易,這樣的匯票也很難在市場上快速流通。
針對這種情況,同時也為了減少支出“保管費”,票子鋪成立了。
票子鋪同樣也是接納銅錢存入,但不收費,並且給出的票子是統一面額且不記名,最低100錢,最高10緡。緡這個銅錢單位甚至就是他們最早推廣的,因為官方的一貫為770錢,民間交易一貫為740錢,極不易計算,且容易造成交易糾紛。譽祥記推廣緡這個單位,規定了1000錢為1緡。
票子的面額巨大,百姓們是用不上的,因此只流通於富商之間,多用於絲綢以及生絲相關的交易。
“那他們是如何保證票子的信譽的呢?”錢弘佐奇道。
商人是逐利的,如果被有心人利用,濫發票子,容易造成通貨膨脹,票子鋪倒閉甚至國家經濟崩潰。
“票子可以隨時承兌,兌銅錢或者兌絲綢,票子鋪的東家都是絲綢大商人,用票子的也大多是交易絲綢,因此信譽極好。並且,據臣瞭解,譽祥記也是有質庫錢的,具體多少比例不清楚。”
“票子鋪不僅為廣大商人節約了保管錢,還用銅錢放貸,收印子錢,簡直就是坐地生錢。”
錢弘佐還是有點吃驚的,這幫子人在他眼皮子底下搞出來了私人銀行,還發行紙鈔,超越了這個時代最起碼100年。沒有想到自己當年隨意的幾個經濟手段,竟然催生出了這樣的新興產業。
但錢弘佐又有點不理解了,“既然這麼賺錢,何必來搞朕的織造局呢?”
鮑修讓答道:“還不是商人逐利嘛。”
最初設立織造局,目的是透過官府的採買,把食物喂到絲綢商人的嘴巴里,成功的哺育了蘇州地區的絲織業。
但是隨著絲織業越來越龐大,它們已經不再是那個需要大人牽著手蹣跚學步的小娃娃了,它們長大了,想擺脫大人的桎梏了。
“每年,蘇州能產絲綢5萬匹,而織造局博買就佔了2萬匹。挑起本次大叫歇,目的就是透過將織工們的不滿,從織行身上,轉移到織造局身上,指責織造局是盤剝織工的源頭。陛下您看好了,最遲明日,一定有許多奏章彈劾織造局‘與民爭利’、‘盤剝百姓’,導致民變。”
織造局每年都定量從織行博買絲綢,最早,博買就是香餑餑,大家都搶著幹。到了如今,博買的價格早就低於市場價了,賣給織造局就是不賺錢甚至虧本,那自然是沒人願意幹的了。
這麼一說,錢弘佐就明白了。
織造局作為官辦機構,最初的設立的確帶動了行業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但是等民間貿易發展起來、海貿大大的興盛之後,織造局的博買反而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那說來說去,就是朕的錯嘍?”錢弘佐有些不忿。
鮑修讓十分惶恐,忙伏地道:“臣不敢這麼說。”
“他們就不怕朕抄了譽祥記票子鋪嗎?”
“陛下天威所至,宵小自然伏誅,但如此一來,蘇秀湖三州的絲織業恐怕就要覆滅了。譽祥記據臣估測,少說也發行了上百萬緡的票子。”
“譽祥記的背後東家是不是晉陵郡王?”錢弘佐問鮑修讓。
“……”鮑修讓沉默不語。
錢弘佐斥退了左右閒雜人等,連端茶倒水的小太監都一個不留。
“現在可以說了,都有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