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大叫歇(1 / 2)

兩浙道,蘇州城東,相門內,懸橋坊。

天剛剛亮,城門才開了一刻不到,懸橋坊的河道里已經有連續不斷的划槳聲。

“嘩啦嘩啦”的划槳聲,撥動著河水,一蕩一漾的拍打著河岸。

河岸邊就是密集的民居,“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並非虛言。

自錢弘佐繼吳越國王位以來,就放寬了坊市的限制,城中坊間商貿更加發達。

許多船上掛著燈籠,有寫著個“絲”的,那是專門賣繭絲的。一晚上下來,織戶家的繭絲可能已經織完了,又得采購一些。

有的寫著“收錦”字樣的,那是專門收購散戶家的蘇錦的。趁著天還沒大亮,收到了絲綢,載到蘇州西面的胥門外發賣,那裡有成片的綢行,每天都有幾百條外地的商船等著進貨,多少匹絲綢都不愁賣不出去。

沒多久,河上的船隻越來越多了,鄉下賣魚的、賣菜的、倒夜香的(收糞便)、磨刀磨菜刀的、箍桶的,各種吆喝聲響成了一片。

沿岸的民居會不會嫌吵?

似乎並不會,這裡有許多織行,大的織機上百張,小的幾張幾十張,家家都僱工匠,日夜輪織。這會兒,夜班的織工才剛剛收工,日班的織工還沒上工,兩班人這會兒都在街面上吃早點,條件差的吃兩張麵餅,條件好的進麵館吃上一碗澆頭索餅(細面)。

吵吵嚷嚷,要過一個時辰才會慢慢安靜下來。附近的居民早就習慣了。

織工們邊吃邊聊著家長裡短,或者是國家大事。

間或有讀報“郎中”穿行期間,“要讀報嗎?二錢讀一篇。”

民報是新鮮事物,仿自官府的塘報,叫做民報或乾脆叫報紙,有家財不充裕計程車子早晨來給人讀報以貼補家用。

織工們中往往有仗義疏財的,出二錢,讓讀報郎中讀上一段。

大家便伸長了脖子,閉上嘴巴靜靜地聽。

“湖南周行逢擅殺節度使劉言,陛下下詔申飭,明年恐興兵討伐。”讀報郎中讀了一段新聞,織工們議論紛紛。

織工們對於遠在千里外的戰爭毫無在意,但是國家不斷進取、開疆拓土,連同底層百姓也與有榮焉。

讀報郎中不僅讀報紙上的原文,還會根據時事進行解釋與點評,引來一陣陣叫好。

又有人出了二錢,讀報郎中又讀了一條。

“荊南遣使進貢、大食鉅商日前抵明州,織造局加派蘇錦一萬匹。”

織工們譁然,織造局又來加派,織工們為了完成織造局的加派,得拼命趕工,十分辛苦。

加派並非錢弘佐所願,事實上,整個吳越國、閩國舊地都在加派,攻滅南唐後,國土一下子擴大了一倍,戰爭造成的流離失所需要安置、揚州都城需要營建、江淮各州的城池需要修繕,到處都要錢。

為了防止南唐滅楚失而復得的悲劇重演,戶部建議在兩浙道、福建道加派六十萬貫,而蘇州的織戶,則要承擔一萬匹蘇錦的任務,織造局賣出去後,可得大約十萬貫,佔據了加派總額六分之一。

加上蘇州農戶要承擔的加派,整個蘇州的加派可能要佔到總數的五分之一,誰讓蘇州是“人間天堂”呢?

加派按道理得按每個織行織機多寡來分配,但其實不然,大的織行往往是世家大族所開,與織造局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分攤的加派,若是平均到每張織機上,反倒是小的織行的加派更高。

織造局為了保證能收上來加派,還僱傭了一些地痞無賴充作“督工使”,進駐到各個織行,織行還得供他們吃喝。

小織行沒辦法,只能讓織工加快速度,減少休息,而工錢卻是每月固定的月錢,織工們十分辛苦,意見也越來越大。

九月十七,有人在織幫(織工的行會)串聯織工,約定九月十九一起歇工(即停工)。只因那天是觀音菩薩的出家日,城中百姓都要去各大小寺廟進香,差役們也得去維持秩序,那天歇工官府也管不過來。

到了九月十九,首先從懸橋坊的織行開始,下了夜班的織工與剛到的白班織工匯合到了一起,大家吃了早點,開始彙集到一起。

載入史冊的蘇州織工大歇工開始了,二百年以後,吳仁宗時期的宰相範希文稱讚這次大歇工為“開民智之先河”。

懸橋坊的織工首先開始“叫歇”,他們全體走上街頭,沿著織行密集的懸橋坊,一路走向蘇州的南北向大街——臥龍街。

沿途有上百家織戶,織工們大喊著“歇工、歇工”,越來越多的織工都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