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是走還是留(1 / 2)

吳程召集諸將議事。

從發現南唐軍船隊到收到急報,此刻南唐軍應該已兵臨龍津,龍津僅有兩千餘人,恐怕危如累卵,估計不久就有求援文書前來。

現在分兵去救,又會削弱攻城力量。

議事開始變成了爭吵,朱虎臣主張繼續攻城,再有一兩日便能破城。有人強烈反對,因為聽說王延政有修內城,即便破了外城,攻打內城還要數日,屆時萬一龍津失守,大軍便失了退路。

吳程擺擺手制止了爭吵,想聽聽朱行忠的意見,他已是第二次入閩作戰,且也守過龍津,他的想法應該更有參考性。

“龍津在建溪、西溪、閩江的三叉路口,”朱行忠想了想說道,“如今有敵軍攻打這裡,必是為了斷我後路。那如果我是南唐主帥,那必定還有一手,”朱行忠指著輿圖又道,“自江西入閩,閩北這邊就兩條路,一條路是光澤杉關,到邵武,到了邵武走西溪便是龍津,攻打龍津的這一路定是走的杉關。”

“那另一路敵軍很可能是走分水關,分水關入閩,必走建溪,沿著建溪攻我建陽,與攻龍津的一路呈南北夾擊之勢!”

眾將紛紛點頭,建州的地形決定了沒有什麼耍花招的餘地,要麼硬碰硬,要麼自己服軟乖乖退走。

朱行忠又接著說道:“我有一策,有張州帥在防守建陽,可阻北面來敵。以中軍留建州,阻王崇文出城接應。以偏師南下去援龍津,兵不在多,而在精,五千足以。”

有人詰問:“若是敗了呢?”

朱行忠自通道:“建陽或龍津任一路落敗,我大軍亦可退入南浦溪,自陸路回國,諸位別忘了,張州帥便是從處州過來的。”

這樣一來主力不至於大損,還有捲土重來的機會。

“那豈不是要放棄福州?”吳程出言打斷。

“大軍退回國內,福州孤立無援,必敗無疑。”有人質疑道。

“福州尚有一萬大軍留守,足以堅守到援軍到達。”朱行忠辯道。

吳程自忖一旦退回國內,且不論福州保不保得住,這敗退的名聲是坐實了,自己已經年老,不像這些年輕的武將,哪裡還有捲土重來再領兵出征的機會?一旦敗退,那是立馬身敗名裂、罷相下臺的結局。

仰仁詮前車之鑑近在眼前。

“依老夫看,還是退保龍津為上。”吳程否決了朱行忠的提議,“正如朱將軍所言,龍津乃三江交匯之處,北望建州,西制邵武,東下福州,進可攻,退可守,可立於不敗之地。”

眾人內心十分困惑,先前還堅持攻下建州的吳程,現在只是龍津受威脅,便放棄攻打建州,令人不解。

朱虎臣第一個有意見,吳程解釋道:“此一時彼一時,彼時我軍穩操勝券,自然要攻下建州為上。而此時,我軍後路恐將不保,主力糧草都要經閩江運來,建州倉促之間又難以攻取,不如穩妥為上。諸位莫要忘了當年仰帥之敗,四萬健兒又有幾人得還?”

朱虎臣臉漲得通紅,終於沒有發作,冷哼一聲,勉強抱了個拳,自己走了。

朱虎臣當眾忤逆上官,吳程面色鐵青,但大事當前,咬牙沉默了半晌,沒有說話,諸將也是默不作聲,整個中軍大帳安靜得能聽到外面巡邏的衛士的腳步聲。

吳程終於沒有發作,也沒說怎麼懲處朱虎臣,即部署回撤之事,先通知張濟广部撤離建陽,而後是中軍撤離,最後是水西及威武門外撤圍。

朱行忠恭敬地行禮道:“末將以為南唐主帥王崇文頗有智慧,見張州帥南撤,必有所懷疑,定能猜到我軍南面出了問題。恐出城阻撓。”

吳程怒色稍霽:“言之有理,若人人都如你一般知禮節,何愁大事不成?同樣是姓朱,怎差別那麼大。”見自己似乎有失丞相風度學那街頭婦人拐彎抹角地罵人,吳程又住了嘴,笑道:“朱將軍定是有所妙計。”

朱行忠笑道:“末將以為,水西中軍不僅要先撤,更要大搖大擺、大張旗鼓地撤。王崇文定會覺著有詐,不敢出城攔阻。等到張州帥的兵撤離路過建州,他再想攔截,也無濟於事了。”

吳程連連點頭,覺著言之有理,便按此議定,分派諸事。

朱虎臣回到營中,望著已經傾倒了一段的建州城牆,越想越氣,大火已經熄滅,南唐軍正在趁著間隙搶修城牆。

他召集將校,說明了吳程的決定,諸將也是氣憤不已,想打是他,要退也是他,兄弟們拼死拼活,怎能說退就退了,這麼多兄弟不就白死了?

朱虎臣見軍心可用,下令繼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