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之極卷二:蚩尤後裔(廣西故事)》作者:茶縻在廣西的大瑤山中,有一個神秘的,與世隔絕的村落。有一天,突然有外來的造訪者出現,並欲取得村寨中鎮寨的,被譽為“神鼓”的銅鼓。這面神鼓是真正的稀世珍寶,青銅的材質、特殊的裝飾給這面銅鼓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侗族,有能夠帶著“前世”記憶轉生的巫師。他說:這次請神只有五日,從此之後,他再也無法進入降神的狀態。傳說的陀番神山,在熱氣球上向下看,宛若一個巨大的,蚩尤的面首。究竟石中人是邪祟還是密洛陀?密洛陀是如何將石中人鎮在蚩尤的面首之中?上古時代的蚩尤墓葬是否還存在?-w-歡迎訂閱終極之極——盜墓解密原著向同人第二卷:蚩尤後裔內容標籤: 恐怖 強強 都市情緣 搜尋關鍵字:主角:張起靈黑瞎子 ┃ 配角:阿寧齊羽藍妹朵 ┃ 其它:1、契子一個專題記者的自述我駕車到南寧的時候,天空是湖藍色的,有一朵朵白雲在飄。這次的要做的紀實報告的專題是廣西的少數民族文化,對於廣西這片土地,我並不陌生。其實廣西這個地方的專題並不好做,尤其是人文社科類的紀實報告專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對於廣西金秀花籃瑤的社會組織的研究,自新中國成立後不久,費孝通等人做過一個概略式的研究後,後續的研究一直寥寥。廣西與廣東舊時同屬嶺南之地,管理官員叫兩廣總督;但廣州作為曾經唯一的對外貿易通商口岸,發展際遇與廣西又不可同日而語。在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問題上,影響學者入手的原因也很多,其中之一,便是關於少數民族歸屬的劃分。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民族工作之一便是民族的劃分,當時,學者們是各自在不同的行政區域內工作,對民族歸屬的劃分也是建立在此基礎上,這就造成了一個民族不同支系被分成了不同民族,或者不同民族的相似支系被歸類到一起的歷史遺留問題。例如廣西人口數量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與布依族其實是同一民族,但由於給其命名的學者不同,所負責的行政區域不同,因此被分成了兩個民族;又比如學者們常常在研究中提到的苗瑤是同源民族,但是實際上在我長期工作的經驗裡,發現這是由於事實上這兩個民族在劃分的時候由於並不以語言為劃分,因此,在苗族裡存在有使用瑤語族的支系;而在瑤族裡,又有使用苗語族的支系。事實上民族的劃分,語言是最重要的依據之一。再深入去觀察,發現使用瑤語族與苗語族的支系,對於自己的民族根源記憶大不相同;而同一語族下不同語支雖然也有差異,但更多的是表徵體系——如服飾、樂器的區別,也會有史詩、民間信仰上的區別。隨著旅遊業漸漸興起,許多地方都陸續開展旅遊業,少數民族文化旅遊在民族風情園大型旅遊主題公園獲得成功後也悄然興起;然而,少數民族旅遊在廣西的發展,卻始終給我一種雞肋的感覺。這個地方在歷史上被稱為“百越之地”,有趣的是,在這個地方的原住民族,理論上應該是在歷史上多次交往融合分裂的壯族與侗族,卻向人們展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壯族發展到今天,在外觀上已經很難與漢族區分,但它們發達的巫文化在各個不同的支系中的傳承從未斷裂,同時,由於長期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關係,在廣西的壯、漢民族中,巫文化、民間信仰這方面呈現出十分駁雜的特點。侗族,有著燦爛到令人歎為觀止的表徵文化系統,精美的,巧奪天工的杉木製作的鼓樓和風雨橋,用足以震憾心靈美,展現著侗族木匠古老的智慧。他們不需要圖紙、不需要燙樣,僅憑匠師們世代相傳的幾個獨特的符號,就能造出美輪美奐,層疊的侗族建築。而侗族大歌(侗音“嘎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多聲部合唱藝術,據說“嘎老”中包含了侗族的歷史、信仰、生活,還有人們對動物聲音的模擬等等,是侗族的一部無字書。侗族民間的信仰比較純粹,他們信仰“薩奶奶”,同時,民間流傳著有人能帶著記憶轉生的傳說。很難想象這樣兩個文化風格迥異的民族是在同一片土地上孕育而出,不過我相信著他們的文化之間必然有一些我們尚未發現的聯絡。南寧是廣西的首府,不過人們大多對南寧很陌生,卻對桂林的名字很熟悉。事實上我也很喜歡到桂林去度假,下午在灕江邊上喝上一杯下午茶,到了傍晚去乘竹筏子游灕江,會講價的話很便宜。其實南寧也有自己的魅力,在我的記憶中老南寧有很多特色的小吃,只不過傳統流失得很快,每次去都會發現一些小吃店的味道發生了變化,又或者一些賣傳統小吃的地方變成了那種連鎖店。像我這樣經歷過特殊時代的尾巴的人,總是在懷舊和想要看到新發展之間矛盾搖擺。這次訪談的主角,是就讀於廣西大學的一個苗族學生。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