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母女二人無處可去,於是小丫頭就將她們帶回家中,以家人相稱,好生照顧,那母女恰是夏家之人,為了報答救命之恩,就將夏氏秘籍送與了小丫頭。”因一時好心而得到了大造化,朝臣們紛紛嘖嘖稱奇,感嘆著小丫頭的奇遇。國舅卻陰陽怪氣道:“故事編的似模似樣,但漏洞百出,自己都吃不飽肚子,一文錢的餅子都捨不得買,又怎能掏出銀子買下那母女?前後矛盾,一派胡言!”“矛盾?哼,你耳朵有問題嗎?只聽前一句,漏掉後一句,如此斷章取義,居心何在?”是啊,想找人家的錯,還不聽仔細,國舅爺這會碰到硬茬子了,嘲笑聲頓時響成一片。國舅陰沉著臉怒道:“即使賣了蛇皮又能賣多少銀子?難道就夠買兩個大活人的?夏家的人為何又會被賣到那裡?”曾老太醫怒道:“夏家的人為何賣到那裡,你去問他們好了?好蛇皮的價值豈是你一個外行人能懂的?聽故事挑毛病可以,等故事講完再挑也不遲。”老太醫緩了口氣,又說道:“當時事就那麼湊巧,不僅賣了蛇皮,還有一個好心人給了她一些銀子,這也是那母女倆命好。”故事講到這,也算是峰迴路轉,曾老太醫得意的看著各位驚訝的表情,一臉嘚瑟的說道:“這個好心人就是張文俊。”啊?原來真正的伏筆在這裡,這真是無巧不成書,一環套一環。眾人不由高興出聲,誰讓剛才國舅的打擊面太廣,一眾替張文俊求情的大臣,都站到了國舅的對立面。皇上聽到這裡,總算是明白過來了,怪不得老太醫說那丫頭知恩圖報,一根筋呢,說來說去,這是要救張文俊。哼!皇上也是沒好氣的哼了一聲,什麼時候自己的鼻子被別人牽著走了?這聲“哼”傳到曾老太醫的耳裡,他聽到就似沒聽到,這些年遊走在皇宮,他還不瞭解皇上的脾氣?擱下這個話題,話鋒一轉:“永樂府深受蝗災之際,臣擔心那裡有瘟疫蔓延,據典籍記載,歷次蝗災後,必然會相伴瘟疫。”說道這裡,曾老太醫一臉鄭重。“誰知臣到了那裡,不僅沒有見到屍橫遍野,白骨嶙峋,反而看到處安置的井井有條,並無任何瘟疫發生,老百姓各個安居樂業,小孩嬉笑打鬧于田間地頭。”老太醫實事求是的陳述著當初所看到的情景。繼續說道:“老臣看到如此情形,還以為是官府所為。就在暗暗高興之時,才發現西來鎮,永樂府大大小小的衙門囤積官糧,甚至有人擅自挪用軍糧,並與虎嘯山脈的土匪狼狽為奸。”曾老太醫語氣平穩,話音不高,但字字落入了所有人的耳內,就連一向鎮定的皇上都大驚失色。老太醫繼續說道:“臣就是一個醫者,行醫問診是臣的本份,但臣同時也是大相國的臣子,國泰才能民安,眼睜睜看到這些,臣做不到閉口不言,自掃門前雪。”“你?”國舅聽到挪用軍糧,嚇得面如土色。他強裝鎮定怒斥道:“你遊歷在外,來往之人也就是一些醫者,大相國民風淳樸,災難來臨自有官府引導,必會同舟共濟,你不要危言聳聽,誇大某勢力的功勞。”“官府引導?糧倉衙役把守的極其嚴密,糧店門窗緊閉,百姓到處無糧可買,老夫倒是見識了不少想發國難財的敗類,哼!官府引導?民風淳樸,說的輕鬆,如果到處白骨露野,哀嚎一片,後果又是如何?”曾老太醫說到這,停頓了一下,繼續義憤填膺道:“從古至今餓到極致,揭竿而起的亂民還少嗎?哪位聽說過,衣食無憂,百姓安居樂業,官府清明,會有民間暴亂?”皇上聽到這,後背都出了一身冷汗,從小錦衣玉食,榮華富貴的他,雖未體會過餓肚子的滋味,正如老太醫所言,哪次暴亂不是因餓肚子而起?災民、災情、災難,也只是寫在摺子上落於筆上的東西,大多還報喜不報憂,聽曾老太醫一言,他才後怕連連。曾老太醫接著說道:“臣有三奏,此次數十萬災民能平穩過渡災情,臣請表彰燕曼舒,蘇冬寶還有數眾二首村村民,正是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才使數十萬災民安然度過,沒有引發大的疫情和民亂。”這話一出,剛才哄亂的場面,頓時又安靜了下來,先是斬,後表彰,前後的差距著實有些大,各個低頭不語,眼觀鼻鼻觀心。“不可啊,父皇!”太子著急道:“燕曼舒等人本就受到災民的推崇,如果在大張旗鼓的表彰,會增強他們的聲勢。”這也是皇上最怕的,左相看到了皇上的猶豫,站出一步道:“臣認為,該褒則褒,該貶則貶,獎罰分明,民眾才可信服。”看著左相幫著曾老太醫說話,他陣營裡的人紛紛站出來幫腔,在這些人的嘴裡,好的能說成壞的,壞的能說成好的,只看對他們有用沒用罷了。左相樂得其果,永樂府那邊的官吏都是太子的人,挪用軍糧又和他不挨邊,推波助瀾一下,何樂而不為。曾老太醫暗自搖頭,這些人幫腔,並不是什麼好事,只見皇上微不覺察的眉頭蹙了一下,他急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