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稱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由馮太后執政時所執行,或者是馮太后政策的延續。馮太后的一系列改革,對於促進北魏由鮮卑族落後的生產方式向漢族先進的封建生產方式的過渡,即封建化起到了推動作用。尤其是馮太后頒佈的“均田令”,20標誌著北魏統治者開始轉向接受漢族的封建統治方式。這一制度歷經北齊、北周,到隋唐約三百年,不僅使北魏社會經濟得到發展,而且為後來隋唐社會的經濟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北魏馮氏改革在孝文帝之前(6)此外,為了使鮮卑人逐漸適應漢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禮儀制度,馮太后大興教育,尊崇儒法,禁斷卜筮、讖緯之學,從而開始了鮮卑族的漢化過程。這一點,又為後來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大規模的漢化措施打下了基礎,清除了障礙。馮太后的執政,徹底改變了鮮卑族的蠻風,使其區別於五胡亂華中的其他胡族“山大王”式的打砸搶殺,成為一個符合中原標準傳遞的王朝。她所實行的政策,經歷北周、隋、唐,影響了其後整個中國數百年。馮太后的命運車輪,以快速旋轉的過山車開始,到後來赴湯蹈火、驚險萬狀、血濺三尺,最後馳入平穩,最終以一種萬眾鼓舞的姿態馳入終點站,披紅戴彩地走進歷史的博物館,擺放在展廳的重要位置。唐武則天無字碑上書千言(1)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624——705),在死後留下的是一塊無字碑。她對自己的生平不著一字,然而不管在她活著時還是死之後,都有無數的人熱烈地評論她。一個不為自己留下一字的人,後人為她所寫的評述傳記,卻比任何一個樹碑立傳的帝王都要多。武則天出生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是荊州都督武士彠的女兒,母親楊氏,出身於隋朝宗室。武則天十一歲時,父親去世。十四歲,以家世和美貌選入宮中,為太宗才人,因其嬌柔嫵媚,而得太宗賜名為“媚娘”。但是在武則天叫武媚娘之前的名字,至今仍無定論,《新唐書》的《則天皇后本紀》裡有這樣一句話:“武氏諱珝”,而同為《新唐書》中的《志第二十七地理一》,卻又有華州、華陰兩地,在武則天稱制的垂拱年避諱改名。看來她的原名可能是叫武華珝,如此男兒氣的名字,正符合傳說中她父親武士彠讓她從小穿男裝的故事。而在她稱帝之後,將自己改名為日月凌空的“曌”字。則天二字,是她的兒子李顯所上的尊號:“則天大聖皇后”中的兩字。後世慣常以其最後的封號稱其為武則天。武則天挾家世美貌入宮,並在一開始就得太宗親自賜名的殊榮,起勢很好,但是在後來的歲月中,整整十二年直到太宗去世,她的名號卻一直滯留在“才人”這一階上。而同期入宮,比她還小上兩歲的才人徐惠,卻是直線上升,名號從“才人、婕妤、充容”直到最後為妃。兩相比較,令得武則天倍感挫折。從這期間比較著名的“獅子驄事件”,或可窺一點端倪。據說太宗有一匹名馬曰獅子驄,性情暴烈,無人能制。當太宗向左右言及此馬時,武媚娘向太宗說了自己的主張:“妾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楇,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鐵楇楇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據武則天后來自己回憶,太宗聽後“嘉其志”。但是當時才不過十幾歲的小女孩,卻不明白這“嘉其志”背後的含義,太宗對這個充滿好鬥和活力的女孩子固然欣賞,但她卻顯然不太符合他的審美情趣。從他親自動手把武則天改名“媚娘”來看,與其說是對她的殊愛,也有可能是對她原來那個過於男性化的名字不喜歡。他更喜歡像徐惠那樣含而不露型的,非是武則天那樣過於好強好動的。根據後世留下對徐惠的描述來看,徐惠雖然也很有個性,但這個性卻藏在溫婉和順的態度下面,符合儒家的行為規範,還有一些自抑行為。徐惠也曾為太宗徵高麗和大修宮室上過諫言,與長孫皇后的為人很相似。唐太宗李世民這一生女人很多,但是他最欣賞和看重的顯然還是長孫皇后。在長孫皇后去世多年後,再得到一個行為氣質酷似長孫皇后的徐惠,很明顯地有移愛的心理。因此在徐惠得寵之相映下,武則天在後宮這麼多年,實在有些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