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在蕭綽主持下,小皇帝耶律隆緒與耶律斜軫進行了交換弓矢鞍馬的儀式,這種儀式金庸曾經在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裡寫到過,蒙古人叫“結安答”,從此兩人成為患難與共的兄弟。對於韓德讓,蕭綽是另一種做法。據史料載,耶律賢死後,蕭綽就跟韓德讓有了如下一段對話:“你我曾有婚姻之約,今願偕前盟,我兒即你兒,望輔佐之。”韓德讓當然盡心盡力。事實上,兩人舊情未斷,韓德讓又沒有兒子,耶律隆緒從小就由他執教,在蕭綽有意無意的培養促成下,兩人建立起猶如父子般的情誼來。遼國蕭綽生前兒孫孝敬身後千秋功業(5)韓德讓當然會盡心盡力地輔佐,這一邊護送著景宗靈柩回京,一邊扶保聖宗登基。然而此時情況的確不太妙,不但諸王蠢蠢欲動,還有二百部族各擁武力,企圖藉著孤兒寡母執政無力,要回到原來契丹八部輪流坐莊的歷史中去。內外交困,宋太宗趙光義聽說遼國皇帝新喪,剩下孤兒寡母,立刻覺得機會來了。趙光義是見過孤兒寡母執政的局面的,一次是後周柴世宗去世,剩下符太后和小皇帝,全無主張,宋太祖趙匡胤乘機發動陳橋兵變,輕易地取了江山。另一次是宋太祖去世,皇后宋氏連忙派人宣召皇子趙德昭繼位,不料趙光義早已經登上金殿,宋皇后也只得大哭一場認命。所以對於趙光義來說,孤兒寡母當國的所有概念,就是符太后、宋皇后這一類後宮女主,柔弱而無主見,江山落到她們的手中,等於是白送給人一樣。他帶著這種觀念,發動了第二次北伐。而這種偏見,卻是致命的。為了奪回幽雲十六州,從後周到北宋,一共有四次機會可以成功。似乎是天意的捉弄,命運的嘲諷,這四次機會,都是在南方軍佔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因為一些意外的因素,而使得北伐大業,終成泡影。第一次後周柴榮連奪三州,卻在中途染病不起。第二次是宋太祖趙匡胤奪了江山,卻採取趙普的先南後北主張,使得遼國得到了喘息的機會。等到宋太祖統一南方,欲要揮師北上之時,卻已經是重病不起了,北伐大業,終於擱置。第三次是宋太宗趙光義繼位,揮師北上之時,遼國已經從這兩次的機會中得到了喘息,遼景宗推行漢化,國力得到了恢復。而趙光義在南京城下受了伏擊之後,軍隊實力仍在,只要能夠重整旗鼓,未必不能不一舉收復幽雲各州,但趙光義卻因為疑心眾將有擁立趙德昭為帝之心,匆匆結束北伐,回師整理內務去了,這又使遼國得到喘息的機會。而等到趙光義終於在幾年以後再次發動北伐之時,由於自己統率失誤,失去了最後的機會。這一次的慘敗,不但令北宋的軍事力量大受打擊,十餘年內無法恢復,而且失去了名將潘美和楊業。潘楊案傳說了幾百年,然而真正害死楊業的罪魁禍首,不是野史傳說中的潘美,也不是正史記載中的小人王侁,而正是宋太宗趙光義自己。因為曹彬、潘美是趙匡胤在世時所用的大將,趙光義在出徵之前,採用了監軍制度,並且規定了行軍計劃。不料曹彬所部,一路冒進,以致中了耶律休哥埋伏,使得三軍會師幽州成了泡影。而潘美所部也因此被迫撤退,不料監軍王侁貪功嫉妒,和副將劉文裕強逼北漢降將楊業再去攻打寰州。楊業遭人嫉妒是實,卻輪不到潘美。潘美是開國第二大將,功勞僅次於曹彬,北宋一統各國,有一半土地是他打下的,另一半是曹彬打下的。楊業本是降將,歸附未久,在北宋所經歷的最大戰役也不過是在雲州對遼人打了一場小小伏擊戰,兩人地位功勞天差地遠,說白了,開國元勳會嫉妒被滅國的只打過邊境騷擾戰的降將嗎?嫉妒楊業的另有其人,就是監軍王侁。他原是田仁朗的部下,在與西夏交戰時期,曾密奏皇帝,說主將田仁朗平日荒廢軍政。宋太宗大怒,令王侁代統軍隊,將西夏王李繼遷殺得大敗逃入遼境,深得太宗信任。此時再徵遼國,便派了他為監軍。王侁在軍中資歷淺,雖然能拿著監軍身份壓人,但總是底氣不足,不敢對那些老資格怎麼樣,只能欺負楊業這樣的降將。潘美作為主帥,當然知道王侁在擠兌楊業。只因為王侁的背後,站的是當今皇帝。而王侁卻是以誣陷主帥而起家,他也不願意自己成為第二個田仁朗,於是悲劇就這麼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