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1 / 2)

直到今年的不可收拾,直到今天的失控。王旦蹣跚地走在甬道上,像忽然老了好幾歲。沒有寇準的日子裡,他將孤身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前面的路,將更加艱難。 寇準被貶出京後,宰相之位空缺,真宗本欲提撥王欽若為相,卻被王旦所反對,因此不再提起。王欽若雖然心有不甘,只得再思別計。這段時間,真宗卻因為王欽若那番“澶淵之盟是城下之盟”的話,心裡常常覺得不受用。王欽若乘機進言道:“太祖皇帝一手打下大宋江山,太宗皇帝時又有滅南唐收吳越平北漢的戰績。皇上春秋正富,豈不應該留下一番名揚天下的功業?”真宗聽得砰然心動,問道:“何謂名揚天下的功業?”王欽若知道真宗因剛剛訂立了澶淵之盟,並不想動兵,故意道:“澶淵之盟訂得不公,不如再次發兵,直取幽雲十四州?”真宗連連搖頭:“一則背盟叛約,非大國之風;二則河北生民,方免兵災,朕何忍再動兵戈。此法不可!”王欽若道:“既然皇上憐惜生民,不願意再動刀兵。臣還有一個辦法,可以兵不血刃,達到威懾遼國的目地!”真宗問:“是何辦法?”王欽若道:“皇上可知,當日蕭太后為何在佔有優勢的情況,只訂下三十萬的歲幣便匆匆撤兵?”真宗看著他:“自然是朕親臨澶州,大敗遼軍,曹利用折衝樽俎得宜所致?”王欽若搖頭道:“非也,以臣看來,她是畏於天命。遼人向來無進犯中原之心,每次南侵,亦只不過是得些金帛便宜而已。當年遼太宗耶律德光一意進攻中原,述律太后曾經勸他說:‘如果漢人做契丹王,可否?’遼太宗說:‘不可。’述律太后又說:‘既知不可,那兒何必非要做漢王呢?漢人難制,便是得了漢地也不能久留,若有何意外,後悔莫及!’遼太宗不能聽勸,果然身死異地,屍體回鄉,述律太后因他不聽母命,而不許他安葬,以示警戒後人。此後歷朝遼帝,均明白漢人治漢地,契丹統治遼地的道理。那蕭太后自恃曾有過高梁河之役和雍熙之戰的勝利,想要破了這個傳言,因此領兵進犯。誰知道兵馬未動,先是折損了元帥耶律休哥,去年南侵,名將耶律斜軫又在軍中陣亡。蕭太后也算得性情極悍,不但沒有因此退兵,反而在蕭撻覽的煽動下再次南侵。誰知道聖駕親征,未到澶州,蕭撻覽已被床子弩射死。那蕭太后再是倔強,也不由得她不相信這天命所在,遼人不可北侵的道理。”真宗微微點頭:“這倒也有理。”王欽若道:“況且遼人向來敬畏天命,獲飛鳥謂之天賜,獵走獸謂之地與,必要拜謝天地。蕭太后數次行再生祭禮,也是以自己權位為天地所賜的象徵,來掌握契丹的二百部族。想當日皇上也是因為行太廟祭祖之禮昭告天下,因此王繼忠陰謀叛亂才不能得逞。因此臣認為,為了威懾遼人,不如效法歷代明君聖主,行封禪之禮,昭告天下,大宋天子乃天命所歸,以鎮服四海,誇示外邦。尤其是遼國最敬畏鬼神,必能夠達到威懾的目地。再則,自唐末以來,征戰百年,百姓人心惶惶,皇上以封禪大禮,則是太平盛世的慶典象徵,可以安天下百姓之心,更增為朝庭的擁戴和身為大宋百姓的自豪感!”王欽若精退史實,口才又好,引經據典中外故事,說得真宗不由點頭,只是微一猶豫,道:“歷代封禪,都是國泰民安,必得世上罕見的祥瑞,才可下封禪的詔書啊!”王欽若微微一笑:“所謂歷代的祥瑞之事,又哪裡件件是真的天降地生的。漢高祖斬白蛇,化出一段赤帝白帝的傳言來,河圖洛水,又哪一件不是人力所為?聖人以神道設教,只要是君王做一個信奉的姿態,便足以叫天下人信為神明瞭。”真宗點了點頭,又道:“只是泰山封禪,所需費用,又不知要消耗多少國庫錢財。國家尚貧困,朕此時不宜為了示威,而置百姓於不顧啊!”王欽若躬身道:“至於國庫費用,非臣所職司,臣不敢妄言,皇上何不召三司使丁謂前來一問,國庫是否有餘錢舉辦封禪大典?”真宗召來了丁謂問道:“丁謂,朕且問你,國庫所得收入,可能承擔得起一次封禪的費用嗎?”丁謂早已經與王欽事商議過此事,因此來時已經是胸有成竹:“回皇上,臣這裡有景德三年的全部賦稅收入,與鹹平六年相比,僅在這四年裡,全國就新增五十五萬多戶人家,賦稅收入增加三百四十六萬多。僅這增加賦稅的部份,足以支付好幾次封禪的費用也綽綽有餘了。況且,天子封禪,能安定民心,促進生產。讓流民可以定居耕種,天下各州及與邊境的貿易也會增加。封禪用出去的錢,只怕從來年賦稅上,就可以很快地收回。”王欽若忙道:“這正如畢相當年所說的,雖然給付遼國歲幣有三十萬,但我朝不但可以省下大量的軍費,而且每年可以從與遼的的榷市賦稅上收回百萬之數,雖有所付出,但所得更大。”真宗點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