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看上去在地獄裡找份工作應該也不會太難。
“想要戰勝自己人性的另一面”是傑基爾的願望,而海德,沒有人在意他的願望。
畢竟他是被分離出來的惡性,整個故事當中,沒有任何人對他抱以期待,甚至他被誕生剝離出來的唯一目的,就是“被消滅”——它來自於一種去除惡唸的嘗試。
在《化身博士》這個故事的結局裡,亨利·傑基爾最終選擇了自殺,以一種過於決絕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了他和海德這個人格之間的糾纏不休。某種意義上,他確實成功了——畢竟他阻止了海德去傷害更多人,而這份互為表裡的糾葛又跟著這本書的故事抵達英靈座,最後陰差陽錯出現在了這座美國城市裡。
《化身博士》是以傑基爾醫生的朋友為主視角所撰寫的,前幾卷都以推理的形式展開,向讀者展示亨利醫生所表露出來的異常,而到了最後,雙重人格的身份被揭曉,所有謎題全部解開,作惡者付出生命的代價,讀者們身為觀眾似乎也獲得了一個滿意的結局。
一個故事到這裡本該結束,而無論傑基爾還是海德都只不過是某個幻想小說當中的作品,讀者在看過故事之後各自收穫感受,隨後合上書本,收回書架,投入屬於各自的現實世界當中。
……如果真這樣的話,“傑基爾和海德”不會在人類史上留下太過深刻的劃痕,他們只會像是滑過夜空的流星一般,在時代當中閃爍了一秒,隨後就又迅速消失了。
然而,故事之外的時間仍舊在向前推進。
伴隨著人類對心理學領域探索的逐漸加深,“傑基爾和海德”這一對名家作品當中的典型案例時常會被引用來指代精神分裂症或者多重人格,在許多學術期刊當中都得到引用;而這本書當中的故事又被編排成諸多音樂劇和電影,成為了時代經典的一部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當代流行拖出來重新再編纂,跨過歲月曆久彌新。
於是故事不再是普通的故事,這兩個名字也不再只是幻想小說當中的稱謂,他們被引入了人格分裂和多重人格這個概念當中,升格成為了“知識的一部分”。
並非作為歷史上存在的英雄,也非神話傳說當中流傳下來的影子,而是作為融入了世界的某個概念,與構築他們的“原典”一起留在了英靈座當中。
沒有過去,沒有歷史,沒有真正在這個世界上活過,卻能夠被切實召喚出來的英靈。
“你的願望是什麼?”
良久之後,海德從痛苦的掙扎當中恢復了穩定,他腳下的這片土地似乎更有助於讓人的精神偏向於惡性,越是汲取靈脈當中的力量,傑基爾醫生對他的影響反倒會越小。他的aster整個人靠坐在一個破舊的沙發上,之前和詹姆斯·戈登的那場戰鬥並沒有讓他受什麼明顯的傷害,卻似乎帶來了一些精神上的疲倦。
哈維·丹特仰面朝上,臉上扣了一頂帽子,聲音透過帽子傳出來,顯得有些嗡聲嗡氣。
“……先弄清楚這
個城市裡發生了什麼。”()
他的手邊攤著一卷報紙,上面是一則過期新聞,首頁裡赫然是他的舊朋友和那位自稱魔女的外來者在聚光燈下的合影。
?機械松鼠的作品《[綜英美]哥譚魔女》最新章節由??全網首發更新,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當然,外觀上或許會有些許變化,但那種非人生物的本質核心卻不會因此而發生改變。
人格分裂並不意味著過去的記憶就會徹底消失,那些曾經一同度過的經歷雖然因為不同的視角而蒙塵,但卻很難輕易從頭腦當中被清除。以他和布魯斯·韋恩在過去的熟悉程度,哈維·丹特能夠很輕易地從照片當中判斷出來,自己這位老友在被拍照時的表情確實很放鬆。
那幅看向鏡頭微笑的臉孔讓他模模糊糊地想起一些舊事,比方說他也曾經舉起酒杯調侃,什麼時候對方也能擁有一個相對固定一些的舞伴。那時瑞秋還在他的身邊,沒有變成冰冷的屍體,一切都還來得及,而他自己看上去左右對稱,除了偶爾會被人形容性格過於較真和偏激以外,仍舊算是個人生正在冉冉升起的幸運兒。
身為曾經的檢察官,哈維·丹特自認為自己比起那些沒腦子的傢伙要更勝一籌,而就在剛剛,他在習慣性瀏覽哥譚市政公開招標檔案的時候注意到,韋恩集團提交了一份關於哥譚地鐵線路的改建擴建計劃書。
這份計劃是大半含有公益性質的,以他的從業經驗一看就能知道掙不來什麼錢,收益完全兜不住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