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會讓他們有機會在戰場上建立功勳。但是,現在在餘彬的手下,即使他們已經打上了主力的位置,但是按照餘彬的那套戰術,他們是沒有多少發揮空間的,因為主宰戰場的是空軍,而不是他們手裡的坦克!
這次,兩支部隊一被派上戰場,就橫了心的要好好幹上一場了,不然這怎麼對得起他們主力的身份呢?而且,今後回去跟魏明濤那邊的地面部隊一比,他們還抬得起頭來嗎?說不定戰後削減部隊,他們就會排在前列!所以,當餘彬下達了進攻命令之後,這兩支部隊就如同猛虎下山,絲毫沒有把擋在他們前面的美軍放在眼裡。
餘彬本人都沒有想到這兩支裝甲部隊的突擊速度這麼快,甚至連空軍的火力支援都趕不上他們的進攻速度了!往往當空軍才給他們炸開了一條通道出來,坦克部隊就沿著開闢出來的通道殺了上去,根本就沒有給美軍一點喘息的機會!
顯然,這次,13軍與42軍終於感受到了激烈的地面戰鬥,當時餘彬因為彈藥物資不充足,而且他需要達到的也是一個有限的戰術目的,所以沒有祭起大規模火力打擊這杆大旗,而是讓地面部隊在戰鬥中去找感覺!
這是餘彬很少大規模使用地面突擊力量的戰鬥,而且也僅僅只算得上是戰鬥,因為當時餘彬沒有想過要發動一場戰役級別的地面戰鬥,所以他投入的地面部隊也只有3個軍,不到8萬人。當然,這三個軍都是精銳部隊,出了兩支裝甲部隊之外,還有第6集團軍群的一支輕型突擊部隊。同樣的,戰場的範圍也很狹窄,基本上所有的戰鬥都是圍繞著休倫港進行的。而每個小地區的戰鬥規模也很小,大部分時候都是雙方部隊營連一級的部隊在對抗,而旅一級部隊之間的戰鬥都非常的少見!
其實,這場戰鬥也完全可以看出餘彬在靈活運用地面部隊方面的功底。沒有一點能力的指揮官是很難操作好這種小規模的地面戰鬥的。而且,餘彬也深知輕型突擊部隊的打擊能力,特別是在小規模戰鬥中所發揮出來的超強的打擊能力。當各個戰場上的戰鬥規模都很小的時候,輕型突擊部隊的威力就被徹底的發揮了出來。相反,這將限制地面裝甲部隊的作用,因為沒有足夠的空間,所以裝甲部隊也難以發起裝甲叢集突擊,自然難以將裝甲部隊強大的地面突擊能力發揮出來了!
毫無疑問的,這是一場考驗指揮官戰場控制能力的戰鬥。即使是把魏明濤換過來,也許他也無法做到餘彬這種細緻入微的戰場排程與控制。特別是在一些規模很小,但是卻相當重要的戰鬥中,餘彬對戰場的控制能力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正是這場戰鬥,讓很多人認識到,餘彬雖然從來沒有上前線戰場指揮部隊作戰的經驗,但是他在對戰場局勢的把握,對部隊的控制方面不比任何一個戰場前線指揮官要差,而且比當時任何一名戰區司令官級別的指揮官做得都要好!
後來,很多人在評價餘彬的能力時,都將其形容成了魔術師的帽子,也許誰也不知道這頂看起來沒有什麼奇特指出的帽子裡面還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如果餘彬在戰爭初期成為了前線指揮官的話,那麼恐怕魏明濤就只能給他當參謀長了!當然,這中說法沒有多少根據,畢竟魏明濤是用實際的戰果來證明他的能力的,而餘彬大部分的晉升基礎都是他在總參謀部的工作中累積起來的!當然,兩人是完全不同的指揮官,自然缺乏可比性了!但是可以確定一點的是,餘彬也許從沒有在戰場上真正的展示過他的實際能力,也許,沒有人真正的瞭解到餘彬的真正實力!甚至連魏明濤對餘彬的評價中都認為,餘彬是一個從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實際能力的指揮官,而且是整個中國軍隊中潛力最大的指揮官!
一場戰術級別的戰鬥就讓美國方面將注意力轉移了過來,雖然餘彬沒有能夠為魏明濤提供直接的支援,但是毫無疑問他,他在這邊的進攻行動讓美國不得不將大量原本應該派遣到南方戰區的預備隊留在了底特律地區,以加強五大湖地區的防禦。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餘彬這次戰術進攻產生的影響極其巨大!
從當時的情況來分析。如果餘彬能夠忍住,讓魏明濤把美軍地面部隊的主力吸引到得克薩斯州去的話,那麼他在五大湖地區幾乎遇不到旗鼓相當的對說了。以當時餘彬手裡的兵力,他要完成掃蕩五大湖地區的任務,恐怕只需要兩個月到三個月的時間!但是,在他發動了這次進攻之後,美國重點加強了五大湖地區的防禦,甚至決定放棄西部地區以及南方戰區了。這讓至少近300萬的美軍被部署到了五大湖地區或者是附近的地區,給餘彬後面的進攻行動製造了巨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