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戰後的統計,從2045年3月底戰爭爆發,到2046年7月中旬,中國展開戰略反攻,中國共損失了戰艦125萬噸,運輸船隻550萬噸,戰機2400餘架,輔助性飛機850餘架,損失坦克裝甲車輛1200餘輛,陣亡作戰人員25萬餘名,傷150餘萬,另外盟國損失人員超過了550萬,其中大部分是被日本瘋狂屠殺掉的平民!戰爭總損失超過了15000億人民幣!
當然,日本在其瘋狂的擴張行動中,損失一點都不比中國小。其損失作戰艦艇150萬噸,運輸船隻1250萬噸(大部分為中國核潛艇的戰績),戰機3500餘架(其中至少有1000餘架是在中國的戰略轟炸中損失的),輔助性飛機500餘架,損失坦克裝甲車輛1000餘輛!日本陣亡官兵數量達到了55萬,傷75萬左右,其中大部分是被敵後抗日遊擊隊幹掉的!而在這16個月中,日本戰爭開支達到了25萬億日元。重點說明一句,因為戰爭爆發,日元的匯率已經下滑了很多,與人民幣的比值大概為12比1!
可以看出來,中國為了守住最後的防線,而日本為了突破中國的戰線,雙方都在以極高的傷亡與損失代價戰鬥著。這種消耗戰,在很大的程度上,並不是在考慮雙方軍隊的作戰能力,而是在考驗國家對戰爭的承受能力,特別是一個國家在戰爭期間的生產能力。就如同二戰中的美國一樣,雖然美國的地面部隊並不是最勇敢的,其裝備的坦克火炮也不是最先進的,但是,美國卻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工業生產體系,能夠將生產出來的戰車源源不斷的送到前線部隊的手中,並且依靠強大的,同時也極為昂貴的空中打擊維持地面部隊的進攻。這就是一個國家戰爭實力的具體表現!而正是在這場極為殘酷的消耗戰中,中日之間的差距很清楚的表現了出來!
在戰爭爆發之前,日本已經進行了秘密動員,所以在戰爭打響之後,日本迅速的調動起了國家的生產能力,迅速的將國家力量轉移到了戰爭中去,透過迅速的擴充軍事力量,在戰爭初期,使日本的軍事力量遠超過了中國,為日本的擴張行動奠定了基礎!
雖然,在戰爭爆發之前,已經有部分中國人,特別是部隊中的將領認識到了戰爭即將到來,已經無法避免了,但是中國並沒有進行全面性的國家戰爭動員。特別是在戰爭最初的3個月之內,中國甚至連國家最基本的兵力動員都沒有能夠完成。可見,中國當時處於多麼被動的局面!
這種差距,在戰爭的頭半年內,體現得相當的明顯,中國處於被動防禦狀態,不但海軍被迫撤回了自己空軍控制的海域,連陸軍都在收縮,一步步的退出了西太平洋上的眾多島嶼。而日本的進攻則相當的順利,因為這時候,日本進攻部隊不需要考慮後勤保障問題,國家儲備的戰爭資源足夠支撐起日本軍隊發動數次大規模的戰役!但是,在中國的義務兵役法重新獲得透過,國家戰略生產逐漸發揮出來之後,日本的這種優勢就蕩然無存了!
到2045年年底,中國已經動員了至少550萬軍隊,其中450萬地面部隊。這些部隊一般都將在國內進行2到3個月的訓練,然後被分配到國內重要地區擔任駐留任務,替換主力部隊。隨後,又將被按照小部隊的模式,編入前線受到損失的主力部隊中去。同時,中國的戰爭生產能力也達到了戰後的第一個顛峰。各軍事工業,鋼鐵工業,原料生產工業,造船工業,以及化工,紡織,電子,精密製造等等與軍事息息相關的工業都發揮出了最大的生產力,戰艦,戰機,坦克,火炮,彈藥,保障物資被源源不斷的送到了前線部隊手中。
以2045年12月中國的軍事生產能力為例,當月,中國生產了35萬噸戰艦,1200架戰機,850輛坦克,1200輛步兵戰車,1000門火炮,1200萬噸彈藥,另外,還生產了2500萬噸石油,4500萬噸鋼材。這些,都絕對不是日本能夠達到的水平,中國的戰爭潛力幾乎是以爆炸的速度在增長。按照當時制訂的國家生產計劃(戰爭爆發之後,國家於6月底完成了經濟體制整改,國家進入戰時狀態,一切由國家計劃指揮),2046年,中國將在現有基礎上,將國家生產能力擴大0。5倍,生產戰艦650萬噸,船隻5500萬噸,戰機18000架,坦克15000輛……這種龐大的生產能力,不要說日本,就算是歐洲與美國,恐怕都比不上,而也只有中國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達到,畢竟,中國的國家體制與西方世界有著根本的差距,就算同樣執行的是時常經濟體制,但是,中國政府對國家的控制能力要強很多。特別是在20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