懼性精神官能症之一。
懼曠症本來專指對空曠場所的畏懼,但精神醫學界目前已擴大其適用範圍,而泛指當事者對足以讓他產生無助與惶恐之任何情境的畏懼,除了空曠的場所外,其他如人群擁擠的商店、戲院、大眾運輸工具、電梯、高塔等,也都可能是讓患者覺得“無處逃”而畏懼的情境。過去所謂的“懼高症”(acrophobia)與“懼閉症”(clastrophobia)等,現在也都屬於“懼曠症”。
懼曠症的一大特徵是,患者的驚惶反應通常是在單獨面對該情境時才會產生,如果有人作伴就能獲得緩解,甚至變得正常,而且能讓他免除這種畏懼的“伴侶”通常是特定的某一兩個人。精神分析學家因此認為,懼曠症可能是來自潛意識的需求,患者極度依賴某人,對他有嬰兒般的纏附需求,但在意識層面,他無法承認此一幼稚的渴望,所以就借懼曠症的驚惶反應,使對方有“義務”必須時時和他作伴。本案例中的這位K君,他的懼曠症從精神分析的觀點來說,就是他在潛意識裡對太太有嬰兒般的纏附需求。
但這種以“功能”來解釋“原因”的說法,無法獲得普遍的贊同。行為主義學派則認為懼曠症可能跟當事者過去的經驗有關,譬如有一位50歲的心理學教授患有懼高症,他對自己毛病的來龍去脈做了如下的解釋:他說他有一次目睹某人從四樓的視窗掉下跌死,此後他即得了懼高症,不敢爬高,也無法在旅館高層的房間裡睡覺。為了克服這種恐懼,他曾以攀爬某紀念碑來訓練自己,但總是在爬到一半時,就緊張得無法再往上爬。十八年後,他到尼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