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悅卻不安詳,散漫而不合節拍,放縱而喪失法度。緩慢的節奏中包藏著邪惡,急促的節奏則刺激慾念。感受亂逆的氣息,滅除平和的德性,因此君子輕賤這樣的音樂。
【讀解】
淫佚的音樂,如洪水猛獸,所到之處,會敗壞社會風氣和汙染人們心靈。從這種觀念出發、自然會極力強調文藝對社會風氣和人們心靈的正面影響,強調文藝對塑造人類靈魂的作用。
即使是在今天來看,這一觀念依然有它存在的價值,因為文藝雖然不能救國數民於水火之中,但它確能對社會風氣和人們心靈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人們唱什麼,聽什麼,可以反映出其心態、理想和追求。比如,倘若士體人民都在吟唱風花雪月、男歡女愛、哥啊妹呀,鴛鴦蝴蝶滿街跑滿天飛,這樣的社會多半是沒有什麼希望的。
從統治者的角度看,統治者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或多或少要對社會的全體成員發生影響。對於淫飲邪惡的東西,雖然嚴禁不是最好的辦法,但必要時必須以某種措施加以嚴禁、最要緊的是營造出一種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風氣可能自然產生,也可以人為引導和營造,放任自流往往會帶來消極的影響。
………………………………………………
德者,性之端也(1)
——不可盡信“樂為心聲”
【原文】
德者,性之端也(2);樂者,德之華也(3);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氣從之(4)。足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髮外(5)。唯樂不可以為偽。
【註釋]
(1)本節選自《樂記·樂象》。②端:正。(3)華:光華。(4)氣:同“器”。(5)英華:光華。這裡指美好的神采。
【譯文】
德是人性之正,樂是德之光華,金、石、絲、竹是樂的工具詩抒發內心志意,歌吟唱心中聲音,舞表演內心姿態、侍、歌、舞都源本於內心,然後用樂器來伴隨。所以,情感深厚就會文彩鮮明,氣度宏大就會變化神奇,和順的情感聚積在心中,就會有美好的神采表現在外表。只有樂才不可能偽裝出來。
【讀解】
表現在表面上的東西,有可能是內在根源的真買反映,也有可能是虛假的掩飾。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現象。比如言語,完全可以不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可以花言巧語,言東指西言不由衷,故作姿態,也可以沉默不語,言行不一,所以古人說“言為心聲”,這話是不可盡信的。比較謹慎的態度是聽話聽音,鑼鼓聽聲。自己多一個心眼兒,不要被表面的東西所迷惑。
音樂與內心有著直接的聯絡,或者說,音樂就是內心的鏡子內心的迴音壁。音樂所表達出來的喜怒哀樂不大可能偽裝出來。
一般來說是這樣。但是,是不是同言語一樣,也有不表達內心的時候呢?其實“為賦新曲強作愁”的情形也確有發生。在所謂的“流行音樂”中太多了。明明活得有滋有味.偏要做出一副飽經滄桑的愁容;明明是昨日黃花的豐老徐娘,偏要做出天真少女模樣;明明是拼命追名逐利之徒,偏偏要貼上滿不在乎的瀟灑標籤。所以,現在聽樂,也得多一個心眼兒。
………………………………………………
鐘聲鏗,鏗以立號①
——君子聽音與眾不同
【原文】
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3),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石聲磬(4),磬以立辨⑤,辨以致死(6)。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7)。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8),濫以立會(9),會以聚眾。君於聽竿、笙、蕭、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10)。鼓鼙之聲讙(11),讙以立動,動以進眾。君子聽鼓磬之聲,則思將帥之臣。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鏘而已也(12),彼亦有所合之也。
【註釋]
①本節選自《樂記·魏文侯》。②鏗(keng):鐘的聲響。③橫:指氣勢充沛。(4)磬:同“硜”(keng),擊石的聲音。(5)辨:指節義分明。(6)致死:獻身。(7)封疆:邊疆。(8)濫:聚合。(9)會:彙集。(10)畜聚:聚集。(11)鼙(pi):小鼓。讙(huan):喧鬧。(12)鏗鏘:這裡指樂器的聲音。
【譯文】
鐘聲響起聲鏗鏗,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