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3 / 4)

①稼:種五穀叫稼。②圃:種蔬菜的園地。為圃就是種菜。③ 襁(qiang):揹小孩的寬頻子。

【譯文】

樊遲請求學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民。”又請求學種 蔬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

樊遲出去以後,孔子說:“樊須真是個小人啊!統治者喜好禮, 老百姓就沒有人敢不恭敬;統治者喜好義,老百姓就沒有人敢不 服從;統治者喜好信,老百姓就沒有人敢不真誠效力。如果能夠 做到這樣,四方的老百姓都會揹負著兒女前來投奔,哪裡還用得 著你自己親自種莊稼呢?”

【讀解】

樊遲在聖人門下來學種莊稼,種蔬菜真可以說是找錯了廟門, 燒錯了香,被孔子罵了個狗血淋頭。

“小人哉,樊須也!”

這裡的“小人”其實只是相對於“上”,即在上位的統治者而 言,是指他不堪造就,不求上進,倒不是說他品德上有什麼問題。 就像我們今天有些家長寫自己的子女:“你這個沒有出息的東西!” 恨鐵不成鋼而已,沒有其他的意思。

孔子這一罵不打緊,到 2 0世紀 70年代我們批判他時,就把 這一條作了他培養“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呆子的鐵證。缺 席審判,把他打下了十八層地獄。

其實,孔子的思想原本倒沒有那麼反動得透頂。不外乎表達出如下兩層意思罷了:

第一是社會分工的觀念。

除了在這裡所說的道理外,在《衛靈公》篇裡,孔子還更為 明確地提出了“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 在其中矣。”意思是說,作為君子,比如說讀書人,你親自去種地 難保不餓肚子,努力學習卻可以得到俸祿。所以說,每個人要發 揮自己的所長,既然做了讀書人,就應該一心向學,走“學而優 則仕”的道路,而不該提出去學什麼種田種地的事。

第二是重腦力勞動而輕體力勞動。

這是當時社會狀況與孔子本身的社會地位所決定的。所謂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膝文公上》)存在決定 意識,孔子本來就是腦力勞動者的一員,或者說是統治階級中的 一員,說出站在腦力勞動者或統治者立場上的話來,沒有絲毫可 怪的地方。相反,真要讓他說出勞動人民的話來,那才是非常可 怪的哩。

從 這個意義上說,孔子的思想對後世儒者重腦力勞動輕體力 勞動,走讀書做官的道路的確也是很有影響的,要說有什麼罪過也的確有那麼一點。不過話說回來,腦力勞動貶值,出現人們所說的“體腦倒掛”現象,就一定很對,很先進嗎?恐怕也不見得罷。

………………………………………………

學以致用

【原文】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①,不達;使於四方,不能 專對②;雖多,亦奚以為?”

【註釋】

①授之以政:孔子認為詩可以興、觀、群、怨、事父、事君,所以與政 事有關。②專對:獨立應對。春秋時代的外交談判多背誦詩篇來代替語 言,所以《詩經》也是外交人才的必讀書。

【譯文】

孔子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事,卻不能處理得 好;叫他出使外國,又不能獨立應對;雖然讀得多,又有什麼用 處呢?”

【讀解】

春秋時代詩與政治、外交活動密切相關,無論是處理政事還 是在外事活動中,往往都會引證“詩曰”,隨口吟出,而能夠切合 適用。這是非常有意思的時代風氣,有點像我們在“文化大革 命”運動中隨口引用毛主席語錄一樣。它並不是要求政治家都成 為詩人,更不是要求詩人來做政治家,而是因為詩裡面包含了許 多豐富的知識,且有表達情感,打動人。。和審美、教育等多方面 的功能,確實可以在政治、外交等場合起到超乎尋常的作用。尤 其是經孔子刪訂的《詩經》三百篇,更是如孔子所說:“可以激發 感情,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 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陽貨》)所以,孔子號召“小子何莫夫學《詩》?”(同上)要求 學生都要學習《詩經》。

不過,孔子從來是要求學習為應用而反對讀死書的。正如他 在《學而》篇裡強調的那樣:“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的目 的是為了“行”。如果不能“行”,你書讀得再多也是沒有用的。相 反,只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