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3 / 4)

在《滕文公上》裡 論述“有恆產者有恆心”的思想是相通的,而與《大學》所論 “德本財末”,孔子所論“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 以及孟子自己所論“以義治國,何必言利”(《粱惠王上》的觀 點則有些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反映出儒家學說在政治和經 濟問題上的矛盾和困惑。“先富後教”、“有恆產者有恆心”和這裡 所說的“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都表現了儒學抓經濟基 礎的一方面,而“德本財末”、“放於利而行,多怨”,以及“何必 言利”的觀點則表現了儒學重政治,重教化的一方面。孔子也罷, 孟子也罷,儒家先賢們的確在不同的時候和不同的場合下有不同 的側重和說法。所以,我們可以把以“德本財末”和“先富後 教”為代表性說法的兩種思想看作是儒學在治國問題上的一對矛 盾對立範疇。至於這一對矛盾對立的範疇是否得到過“統一”的 解決,從理論上看,儒家的先賢們似乎沒有作過這方面的專門論 述,而我們的感覺,他們總的傾向上還是更偏重於政治,偏重於 教化方面的。從實踐上看,在不同的時代,不用的社會時期內,情 況有所不同。但總的說來,政治與經濟作為對立統一而又相輔相 成的兩極,對它們的不同側重似乎貫穿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各 個階段。直到今天,我們不也還在探討這個問題嗎?從“政治是 統帥,是靈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到“以經濟 建設為中心”而又要“談政治”,使我們感到,政治與經濟的關係, 的確是我們怎麼也擺脫不了的一對矛盾對立而又應該得到統一的 施。至於怎樣來使它們得到統一,則是一個非常複雜、因而不 是我們這裡可以置一辭的問題了。

當然,從這一章,我們也可以看到,孔、孟至少不是空談 “禮義興邦”的迂夫子罷,雖然後世不知出了多少迂腐的儒生!

………………………………………………

觀於海者難為水

【原文】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①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 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廠工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 有明,容光②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 也,不成章③不達。”

【註釋】

①東山:即蒙山,在今山東蒙陰縣南。②容光:指能夠容納光線的 小縫隙。③成章:《說文》解釋:“樂竟為一章。”由此引申,指事物達到 一定階段或有一定規模。

【譯文】

孟子說:“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 覺得整個天下都變小了。所以,觀看過大海的人,便難以被其它 水所吸引了;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 了。觀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觀看它壯闊的波瀾。太陽月亮 有光輝,不放過每條小縫隙;流水有規律,不把坑坑窪窪填滿不 向前流;君子立志於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達。”

【讀解】

這裡包含兩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立志要高遠,胸襟要開闊;另一方面,基礎要紮實, 要循序漸進,逐步通達。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這是胸襟的拓展,境界 的昇華。

登山如此,觀水也如此。所以有“觀於海者難為水”一說。既然大海都看過了,其它小河小溝的水還有什麼看頭呢?

徐霞客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境界就是 這樣一步一步提高的。

由此看來,我們還真不能小看了“遊山玩水”的積極意義哩。 關鍵是看你怎麼“遊”,怎麼“玩”。如果像報載某旅遊局長所說: “現在旅遊,不過是把麻將桌換個地方。”遊山玩水都是打麻將,那 當然是極端腐敗,極端沒意思的了。如果不是這樣,而是能夠 “登山”則“小魯”,“小天下”;“觀海”則“難為水”,思想境界 真正得到提高,得到昇華,那也就“不虛此行”,即便是“公費” 也總算有一定收穫了罷。這是擦邊的話了。回到本題,既然“在 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既然“觀於海者難為水”,那麼, “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所以,登山就要 登泰山,現水就要觀海水,做學問就要做於聖人之門。這就拓 展胸襟,昇華境界的道理。立志要高遠,胸襟要開闊。

另一方面,“觀水有術,必觀其瀾。”因為,光有本,水有源. 太陽和月亮的光輝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夠容納光線的小縫隙,流水 不放過任何一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