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2 / 4)

父母俱存,兄弟 無故①,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②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 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註釋】

①故:事故,指災患病喪。②怍(ZUo):慚愧。

【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 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君子有三大快樂,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讀解】

一樂家庭平安,二樂心地坦然,三樂教書育人。

朱熹《集註》引林氏的話說:‘此三樂者,一系於天,一系於 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也就是說,一樂取決於天意,三樂取決於他人,只有第二種 快樂才完全取決於自身。因此,我們努力爭取的也在這第二種快 樂,因為它是屬於“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 在我者也”的範圍,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 得也,求在外者也”的東西。(見本篇13·3)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陶淵明)

俯仰無愧,君子本色。

君子之樂,莫過於此。

當然,作為教書先生,孟子還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 快樂。如果我們不是教書先生,那除了一樂家庭平安,二樂俯仰 無愧之外,還該三樂什麼呢?或者,時代進化了,還有沒有四樂、 五樂呢?

………………………………………………

君子本色,表裡如一

【原文】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 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①不加焉, 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 也睟然②,見於面,盎③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註釋】

①大行:指理想、抱負行於天下。②睟(sUi)然:顏色潤澤。 (3)盎(ang):顯露。

【譯文】

孟子說:“擁有廣闊的土地、眾多的人民,這是君子所想望的, 但卻不是他的快樂所在;立於天下的中央,安定天下的百姓,這 是君子的快樂,但卻不是他的本性所在。君子的本性,縱使他的 抱負實現也不會增加,縱使他窮困也不會減少,因為他的本分已 經固定。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植根於內心,外表神色清和潤澤, 呈現於臉面,流溢於肩背,充實於四肢,四肢的動作,不用言語, 別人也能理解。”

【讀解】

治國平天下是人間的賞心樂事,也是儒學外治(與內修相 應)的最高境界。但對於真正的君子來說,窮達都是身外事,只 有仁義禮智根於心,清和潤澤顯於外才是本性所在。

孟子所描述的,是一個胸懷高遠,雍容大度的儒雅君子!外 在形象與內在靈魂統一,表裡如一,通體流溢著生命的光輝。

想來,即便在儒教中,這也不過是一個理想人物罷了!

因為他已超越了治國平天下的境界,就像尼采筆下的查拉圖 斯特拉,站在高高的山上,睥睨著人類。

但他不是超人,因為他並沒有離開人間,沒有上過查拉圖斯 特拉那座山。

………………………………………………

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原文】

孟子曰:“易其田疇①,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 或禮,財不叮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 大,無弗與者,至足矣②。聖人治天下,使有寂票如水火。寂粟如 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註釋】

①易其田疇:易,治,耕種;田疇,田地。②矣:這裡的用法同 “也”

【譯文】

孟子說:“搞好耕種,減輕稅收,可以使老百姓富足。飲食有 一定時候,費用有一定節制,財物便用之不盡。老百姓離開了水 與火就不能夠生活,可是,當有人黃昏夜晚敲別人的門求水與火 時,沒有不給與的。為什麼呢?因為水火都很充足。聖人治理天 下,使百姓的糧食像水與火一樣充足。糧食像水與火一樣充足了. 老百姓哪有不仁慈的呢?”

【讀解】

這一段與孔子“先富後教”,以及孟子自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