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他終於明白莫邪為什麼會如此珍視那塊質地冰綠的玉玦了。他也明白,為什麼莫邪每次守在劍爐旁,都會臉色蒼白、面寒如霜。自己都做了些什麼啊!青魂佩……舉案齊眉、溫淑賢良的妻子,就這樣,就這樣生生的被自己毀了啊!
莫邪終於停在了劍爐的邊緣,面沉如水,雙目中有寒氣漾起。“然而,縱使焚化了青魂佩,仍是不能融化那金鐵之精。除非……呵,罷了。我本來……本來就已經準備這樣做了。”她頓了一下,神思飄忽不定,忽而冷笑,“沒想到我自以為逃出了身為兵戈的樊籠,到頭來,為保夫君性命,居然……居然還是要重成劍身。”
干將驀然明白了莫邪登上劍爐的用意。竟是要投身劍爐,保他性命!他在一瞬間感到了自己的無恥與卑劣。他在心中陡然聲嘶力竭的大喊起來,催肝裂膽、九內俱焚。他徒勞而絕望的用眼神向白衣女子傳遞著這樣的資訊:莫邪!莫邪!!不要!!!我這樣對你,你、你何必如此啊!不,不要再走上前去了!不要!
莫邪靜靜的看了干將一眼,臉上無悲無喜,無嗔無怒,寂靜至極。
飄然立身在劍爐畔,仰頭向天。挽一曲劍歌,如同最攝魂奪魄的柔柔刀鋒,揚眉之間,厲然出鞘!
“靈鋒鑄罷,七魄歸元。本是魑魅仙體,殷殷碧血怎等閒?情意罷了,默然成湮。碧落魂笑凌千歲,黃泉鬼哭越九天。化劍橫空身去也,永!訣!人!間!”
莫邪唱罷,轉頭朝著干將悽然一笑,眼中淚光流轉,神情決絕。雲氣海嵐,徘徊身邊。她縱身躍起,如一隻遍體紋章昂首待飛的鳳凰,如夢裡飛天的翩翩仙子,如一片鴻雁的羽毛,翩翩風袂,宛如驚鴻。凌空虛踏,在空中流逝成一道孤憤欲絕的流星,如銀河倒卷、傾瀉而下,直直墜入劍爐之中!
火光轟然大作、動天而起,直破穹頂。血一樣嫣紅妖嬈,如流霞悵惋,橫掃妖邪,堪與日月爭輝。那冷厲如哭的鐵英彈指間潑墨成汁,在劍爐中央遍地橫流,淌成一個筋骨遒勁的字。
就像、就像干將俊逸臉龐上縱橫揮灑的淚水。
寶劍歌哭彈指夢……物是人非事事休。
——————————————————————————————————
補遺:
史書上記載,干將因為私藏莫邪劍被吳王所殺。
干將其實沒有死。最後,仍是那柄莫邪精魂鑄就的靈劍救了他。“精鐵以成雌雄雙劍。雄曰干將,雌曰莫邪。劍師獻雄劍,而負雌劍以遁。吳王大怒,遣兵擊之。千鈞一髮,雌劍化龍,攜干將遊於天際,不復見矣。”
干將從此歸隱山林,與靈劍莫邪相依終老。臨終時,抱劍痛哭。
“……後世欲鑄神劍,必要至情至信的女子以身相殉,仿效莫邪自投劍爐。”
錯了。用女子祭獻爐神,卻是半分功用也無。莫邪之所以如此,乃是情絲羈絆,以至於斯。
此等故事,古來有之。
————————————————————
後記
身為女子,筆力終究是弱了,氣勢未成。那首《劍歌…倚青鋒》(《鑄劍行》)就是明證。這個故事多少有些違背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現代的科學精神——然而這畢竟是根據傳說改編而來,當不得真。歷史上干將莫邪的故事有兩個最廣為流傳的版本:第一個版本是《吳越春秋》裡的記載,莫邪以身殉劍,鑄成雙劍。干將帶著莫邪寶劍逃遁,衍生出兩個結局,一是危急時刻劍化飛龍救他脫險,如本文結局;二是他在吳王的追殺下掛了。說實話,我其實是相當推崇這個雙雙身死的結局的。另一個版本,《搜神記》中的說法,莫邪只燒了頭髮和指甲,鑄成雙劍。干將因為楚王善於猜忌賢能的性格而被他殺死,卻留下了莫邪寶劍託付給妻子。後來他們的兒子帶劍闖入宮殿,殺了楚王。這就是魯迅先生的《鑄劍》。至於到底是吳是楚,我倒真是搞不清楚了。這一篇算是史書亂彈。
正文寫作中……發個短篇大家看著玩吧。
亂雀銜?書雜然 七宗罪之 饕餮
亂雀銜書…七宗罪之饕餮
亂雀銜書…典
饕餮。傳說中的龍之第五子。形似狼,好飲食,鐘鼎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是傳說中特別貪吃的一種野獸,人們便將貪吃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
七宗罪。人所帶來世界上的原罪。分別是淫亂、饕餮、嫉妒、驕傲、懶惰、暴怒、貪婪。
————————————微恐怖。純惡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