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
這一點在女主角未央郡主(雪鴻)身上最明顯地反映出來,她一直在妥協中長大,直至一朝為了自己的追求決然反抗,可最後仍然選擇了妥協。這一系列的過程,也是她逐步成熟、自立的過程。其實,文中兩位男主角:丁寧與狄青,何嘗不在“抗爭”與“妥協”中搖擺?他們三個人,不管出身如何,決心大小,反抗是否強烈,可最終竟一一選擇了妥協。狄青按世俗的約定“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將,可他付出的代價卻是慘痛的;而丁寧與未央郡主的結合,又何嘗不是各自妥協的結果。本是誓死抗爭的決心與勇氣,卻在複雜的情況下一一消失,最終相互妥協。
但是,可以說我猜許多人都會對這個結局感到滿意,雖然這“滿意”之中多少帶了一絲莫名的惆悵,可是——又能想象出有什麼更好的結局麼?沒有。無論你怎麼安排,總有一絲缺憾,而這樣的結局,無疑是能被大多數人接受的。而當你接受了這個結局時,也說明你也選擇了妥協!
其實,我們每個人一生中,總在不斷的“抗爭”與“妥協”中度過。而少年反叛時期,內心的“抗爭”意識總是特別強,尤其是在高三這樣一個高壓、高效的社會與家庭大環境中;想反抗,卻又明明知道反抗無用。這種惘然與無奈……
也許這就是我當初寫這篇小說的內心動力(我在上大學後回想道)寫到這兒,不由想起一首老歌的歌詞,就以它為結束語罷——
“原來人生 必須要學習放棄,答案不可以預期;”原來結束最後才能看得清,來來去去何必在意?
“……”
※ ※ ※ ※ ※
九九年三月三日於求是園
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