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康熙元年(1662年),永曆帝被擒殺,南明王朝的瓦解,大西軍的最後失敗,全國範圍內大規模的抗清鬥爭基本結束。儘管當時巴東的“夔東十三家”和隔海一隅的臺灣鄭成功尚在堅持抗清鬥爭,但是,其影響已經微不足道了。事實上,不到兩年之後,大順軍的著名將領劉體純、郝搖旗、袁宗第均相繼犧牲,鄭成功於1662年6月病逝。大順軍的另一著名將領李來亨也在1664年壯烈捐軀。因此,從康熙二年(1663年)起,除臺灣等個別地區之外,清中央政權基本上確立了對全國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統治。自清軍入關以來以農民軍為主體的全國風起雲湧的抗清浪潮,從此轉入了低潮,國內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民族矛盾逐漸向階級矛盾轉化。儘管在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之前,社會矛盾的轉化尚未完成,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還呈現互相交織的狀態,但是,昔日“聯明抗清”已經進入“反清復明”,公開的武裝鬥爭已被非武裝的秘密鬥爭所代替。“歃血盟誓、焚表結拜弟兄”這一最適合於秘密鬥爭需要的聚眾結社方式,也就因此而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