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劉氏皇族最老的一員,他的話自然舉足輕重。這位老奸巨猾的老頭在聽完推舉劉襄的高論後,便迫不及待地跳了出來,第一個投了了劉襄的否決票,同時為了避免陷入個人恩怨的無端指責中,他附帶了一個非常有殺傷力的理由。
劉澤意味深長地說道:“呂氏以外戚擅權,朝廷烏煙瘴氣,而齊王母舅駟君暴虐無度,橫行鄉里,如立齊王,是去一呂氏,又來一呂氏,大家這些年受呂氏的苦還不夠嗎?”
一席話說得眾人紛紛點頭,剛才那舉薦之人也是頓時面紅耳赤。
有了這席話,劉襄的政治前途就可以宣告徹底完蛋了。
陳平諸多*派之前忍氣吞聲,為的就是誅除外戚。哪怕劉襄平庸點,他們也能接受,但如果立齊王將帶來同樣的外戚專政,打死他們,也不會樂意。
如果世界上有後悔藥吃,劉襄準會喝它一壺後悔藥。
沒有人再給劉襄出面了。
否定了劉襄,那接下來的人選便是劉恆。
當朝臣們仔細地將劉恆剖析完,他們發現,劉恆真是一個做天子的好料,本人孝順,母家良善,這樣的人來做天子既可穩定社稷,又可成全為人臣子的千古美名,而且將來還能保住官位。何樂而不為呢?
劉恆的優勢恰恰就是他憋屈多年的劣勢。
他賢明,他寬仁,他勤儉,他禮讓。
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劉恆有個好母親,他的這個母親有一個非常好的家庭,她的族人非常的和善。
而且薄氏還有一個非常淡定的心境。她自從跟了劉邦便沒有過過什麼風光的日子,她仍然謹小慎微,不爭不搶,和藹待人,處事低調。薄氏的遭遇連殘忍的呂后都同情她,最終放了她一條生路。
在代國的日子裡,呂后偶爾也會心血來潮,不時下個詔書,賜點器物去試探他們母子,他們都仍然不矯情不妄想不牴觸,趙王劉友死後,呂后曾想讓劉恆做趙王,劉恆內心是很害怕,給呂后上了一份言辭懇切的奏摺,讓呂后從中讀到了真情,也最終徹底放棄了謀害代王母子的想法。
也許,這就是命。
薄氏生下了劉恆,給了他生命,而今又是因為她,給與了劉恆第二次生命。
薄氏,一路走來,含辛茹苦,在險惡的環境中把劉恆撫養成人,她不愧為偉大的母親。
偉大的母親教匯出來的也必將是偉大的兒子。
除了母親賢惠,劉恆是劉邦現存皇子中年長的一位,雖然劉邦駕崩多年,但*重臣們對劉邦總有一種難忘之感,所以立劉邦之子,也是他們為劉邦做的一件事情。他們覺得,只有這樣做,才可以告慰劉邦的在天之靈。
群臣在分析完劉恆的各項資格後,已經眾口一詞,認定了這個未來的天子。
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成,無意插柳柳成蔭。人們在安慰失戀青年的時候,經常會說:該你的就是你的,跑也跑不了,不是你的,想破腦袋也沒用。
劉恆就這麼意外地被選出來了,大臣們需要這麼一位寬仁的天子,劉氏皇族也需要這麼一位重振雄風的人。
劉恆被巨大的餡餅砸中了。
當然,此時此刻,朝廷那點事,遠在代國的劉恆是做夢也想不到的。
他早已聽說京城風起雲湧,呂產意欲作亂,這些日子越發心焦。他思量著一旦真如密報所說,作為劉氏皇族,他該做點什麼?起兵麼?還是靜觀其變?
劉恆陷入焦慮中,時不時差人去官道上眺望,是否有京城的密報過來。
這一天,他在王府中閱讀著孔子的〈春秋〉,只見內侍踉踉蹌蹌地跑了進來,說道:“代王,代王。。。 來了。。。來了!”
劉恆連忙起身,手中的書簡啪地一聲掉在几案上。
趕忙整好衣冠,隨內侍徑直出了書房。
第71章:劉恆登位
劉恆早早地站在府前等候,王府前的屋簷上飛來幾隻喜鵲,似乎透露出一種喜訊。但是,劉恆心裡卻仍是惴惴不安。畢竟情況未明,吉凶難測,禍福難料。
這時,遠遠望見兩匹快馬飛奔而來。隨著快馬風塵滾滾而來,劉恆見來人並不是先前熟悉的朝使,更不是他派往京城的斥侯,心中頓時一陣起疑。
來使勒馬而下,拱手問道:“請問,閣下可是代王?”
劉恆上前一步還禮道:“寡人劉恆,恭迎貴使。”
“代王何其客套也,本使奉丞相太尉之命請代王速速進京,此乃丞相太尉之書信,請代王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