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就行,不需出戰。
曹咎聽得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他還是出戰了。
項羽沒走多久,就把城給丟了,自己也只能以自殺謝罪。
彭越吃過項羽的虧,面對項羽再次來攻,他已經提不起興趣抵擋,打不起還躲不起嗎?
彭越把打下來的城池全部還給項羽,逃得無影無蹤。
歲月如梭,時光飛逝,時年已是漢高祖四年初。
天氣漸漸轉冷,項羽繼續來回的忙碌,楚霸王不過三十歲,一枝花的年齡。
隨著歲月的流逝,楚軍的銳氣在慢慢削弱,楚軍的物資在慢慢消耗。
當項羽再次回到滎陽附近的廣武時,漢軍已經打定主意依靠地形對峙,絕不輕易出戰。
打不死你耗死你!劉邦的想法很管用。
同樣都是人,同樣都要吃飯,劉邦憑什麼這麼自信?
答案很簡單:蕭何!
劉邦這些年能夠有驚無險,屢敗屢戰,蕭何可謂居功至偉。
關中雖算不上魚米之鄉,但有蕭何這把好手,經過幾年的修養生息,已是一片生機,因此,每每劉邦在前線戰敗時,蕭何總能送來關中兵卒,糧草軍餉。
還有一個更讓劉邦自信的原因,那就是老百姓支援。
以前說過,關中百姓跟項羽都結下過樑子,所以打敗項羽,也是為他們報仇雪恨。
因此,關中百姓在蕭何的組織下,用肩扛,用車推,不辭辛苦把物資送到滎陽的前線上。
淮海戰役後,陳毅元帥有句名言: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這句名言,同樣適用於楚漢戰爭。
漢軍的勝利,有蕭何的組織,更有百姓的支援。
反觀楚軍,則日益困窘。
因此,項羽終於打出了手中的王牌。
項羽在營前搭起高俎,將劉太公綁到上面,推到廣武澗旁,對著漢軍軍營喊道:劉邦,你要不肯投降,寡人就把你爹烹殺!
項羽聲如洪鐘,震顫山谷,劉邦在營帳內聽得直跺腳:他要烹別人,寡人管不著,可他要烹寡人的爹呀!寡人不能不管不顧。
張良見劉邦急得團團轉,上前耳語一番。
聽完,劉邦便迅速跑去營外,那架勢就差拿大刀了,可沒想到,到了營前,劉邦卻很輕鬆地道:項羽,我們倆同事義帝,是結拜過的兄弟,寡人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若真要烹殺老父,那就分寡人一杯羹吧!
說完,遠遠看去,劉邦似乎還在做鬼臉。
劉邦的話把項羽氣的差點吐血,本以為手上的是張王牌,沒想到又是個浪費糧食的主兒。
劉邦這番話,不僅是項羽,任誰聽著都會吐血!
也許,劉邦這樣說,是為了救太公,可是,就算有苦衷,就算不投降,這種話能說 得出口麼?這種話是做兒子應該說的嗎?難道這樣說劉太公就一定不會死嗎?要是項羽一怒之下,反倒真的把劉太公烹了,那怎麼辦?
有人說,政治家是沒有道德約束的!
我說,政治家也是父親的兒子,兒子的父親,也有親人,也有家人,難道為了所謂的政治利益就應該什麼都不顧麼?
不管劉邦有怎樣的苦衷,不管劉邦的目的是什麼,他的言語都是讓人心寒的。
劉太公老了,他也許管不了他兒子說什麼,在楚營的日子,他都恨不得早點死去,都這麼一大把年紀,哪還經得起這般折騰!
劉太公不心涼,另外一個人心涼,這個人是同為俘虜的呂雉;呂雉聽到這句話,已是心涼透底:他連他老子都不顧,又怎麼會顧我?原以為他會日日夜夜思念我們,沒想到。。。
在那一刻,善良的村婦完成了她一生的心理蛻變,她已不需要善良,在那一刻,漢王朝少了一個善良的女人,多了一位政治家。
漢王朝以孝治天下,劉邦在登基後極力提倡孝道,自己以身作則,對子女是極力補償,不管私生子,愛子和不喜歡的兒子,全都封王,可是這有什麼用呢,人們不會忘記他在危機時刻丟下子女的行為,不會忘記廣武澗分老父一杯羹的言語,就算漢代所有皇帝諡號前加個孝字又能怎樣呢,能洗刷掉高祖犯下的罪過嗎?
他的家人每次在接受他的饋贈時,沒有感激,沒有溫暖,沒有熱淚。
有些傷疤,烙下了就永遠都不會癒合。
項羽在項伯勸告下,最終沒有烹殺太公。
項羽提議道:我們來單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