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得了手!
正在劉啟喃喃自責的時候,一份緊急奏報送了上來。
眼見又是梁國送來的求援急報,劉啟一見又是頭疼不已,想一口回絕,但畢竟是在前線辛辛苦苦支撐的親兄弟,總不能寒了他的心。思索之下,便回覆了一篇詔書,大意是朝廷困難,已是無兵可派了,你向周亞夫求援吧!
劉啟說的是實話,可用之兵幾乎都被派了出去,留下拱衛長安的南軍是斷然不能出援的,不然長安就會成為空城,如果叛軍來個直搗黃龍,那朝廷就要完蛋了。
但是,在吳楚聯軍猛攻梁國國都睢陽的時候,周亞夫大軍的蹤跡卻驟然成謎。
兩方對陣,敵方主力軍隊行蹤不明,無疑是巨大的威脅。不過,劉濞並不擔心,因為據可靠情報,劉啟只撥給周亞夫頂多五,六萬人馬,從兵力上看,無法構成對吳楚軍隊的優勢。況且,周亞夫雖說帶過兵,但實際並未有大戰經驗,他出任太尉,說句好聽的,是臨危受命,說句不好聽的,是劉啟病急亂投醫。
而劉濞則不同,年少征戰,他便是戰場上的虎將,在無數名將身邊奮戰過,衝鋒過,大戰小戰經驗可謂豐富,按流行的俗話來講,就是劉濞上戰場的時候周亞夫還在穿開襠褲。
但是,作戰經驗豐富的劉濞沒有過於輕視周亞夫。
為了以防萬一,他派出了小股前鋒部隊從函谷關到洛陽一帶設伏,一旦發現周亞夫軍隊,將聚而殲之,從而保證睢陽攻堅戰的順利進行。
劉濞的如意算盤打得並不錯,在進攻端採用穩紮穩打的策略。
二十二個諸侯國中,梁國是劉啟的手足兄弟,是唯一明確站在劉啟這一邊的諸侯,梁國毗鄰吳楚,吳楚聯軍向西去,無論如何都繞不開梁國。即便繞道進入關中長安,梁國反咬過來,朝廷再反戈一擊,那麼,吳楚聯軍就會陷入了危險的境地。
而且,拔掉梁國這顆釘子,勢必沉重打擊劉啟的抵抗的信心,去掉他的一半江山,到時候長安城將不戰自亂,那些處於觀望階段的諸侯自然望風響應。
所以,無論多大代價,一定要攻下睢陽。
劉濞已經向部隊下達了死命令。
然而,讓劉濞痛苦的是,與之前的吳楚軍隊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相比,睢陽城是塊難啃的骨頭。吳楚聯軍領教了睢陽城池的堅固,連日輪番攻擊,硬是打不開一個缺口。
即便開啟缺口,吳楚士卒還未登上城牆,就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剛開啟的小缺口馬上又奇蹟般的被修復了。
梁國士兵的建築水平一時讓吳楚將領們歎為觀止。
守城的功勞離不開總指揮梁國中大夫韓安國。
韓安國是梁王身邊第一號智囊人物。
在梁國,有兩個人算得上是人才,一個是韓安國,一個是張羽,韓安國持重,張羽善戰。將軍張羽看到每次見著楚王的旗號,就如同打了雞血一般,會不顧一切地帶著精銳騎士衝到楚軍屁股後面咬上幾口。
楚軍不堪其擾,卻又無可奈何。
張羽的憤怒可以理解,他的兄長張尚在楚國為相,劉戊在起兵時砍了張尚的腦袋拿來祭旗。所以,張羽見到劉戊,仇人相見,自然分外眼紅。
劉戊找到劉濞,說這樣打下去不行。
吳王的帳下少將桓將軍出來獻計,“朝廷多騎兵,我軍多步兵,騎兵在平地上佔有優勢,而步軍則在險地有優勢,末將以為大王攻城不下,應繞道直去,向西搶佔洛陽,敖倉等地,即使不入關,天下也盡入囊中。若久攻不下,一旦朝廷騎兵到來,我大軍則危矣!”
桓將軍的計策不說高明,但也不是沒有道理。
睢陽久攻不下,部隊士氣必然受阻,而且拖延下去,會給朝廷更多的時間集結兵力。
劉濞找來老部下徵求意見,老部下們認為桓將軍年少,不懂戰爭全域性。
老人精劉濞也有同感,多年的戰場經驗告訴他,睢陽都啃不下來,洛陽就能啃下來麼?久拖不決會影響士氣,難道繞道避敵就不會影響士氣?
睢陽一戰,如果敗退而回,劉濞的老臉就要敗光了。
桓將軍的建議被劉濞否決了,隨後,劉濞下令全軍加強戒備,士卒飽餐一頓,明日定要拿下睢陽。
東方破曉,朝霞慘淡。
睢陽城下的屍首已經堆積如山,吳楚聯軍與梁國部隊連日來的交鋒讓雙方都騰不出時間來清理屍首。
好在是春寒料峭之時,要是在炎炎夏日,屍體的惡臭味定然要瀰漫在空氣中,讓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