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能見度很低,他們在山中繞來繞去,竟然迷路了,說什麼也找不到珍珠門,自己所在的位置跟景區地圖也對不上號。
正一籌莫展之際,他們中的一個忽然看到大雪中不遠處有一個影子,看起來很像一幢建築。眾人大喜,在這景區裡的建築,無外乎飯店或超市、紀念品店什麼的,過去休息一下吃點東西問問路,等雪停了再走正好。
想到這裡,六人打起精神往那個模糊的影子走過去。他們原本離得並不遠,一會就走到了。可到了跟前六個人都傻了眼:那根本不是什麼商店,而是一間極為破敗的瓦房,屋頂和牆壁都殘破不堪,只剩幾根柱子支撐著。別說吃東西找人問路了,這地方四面漏風,想避風雪都不行。
這樣一幢破敗的建築,為什麼會出現在美輪美奐的風景區裡,真是咄咄怪事。鏡泊湖景區有渤海國遺址,如果這房子也是什麼重要遺址的一部分,應該早被開發出來供遊客遊覽才對。如果這只是座普普通通的破房子,那也該整修整修或者推平了重建一座,現在這般殘破的模樣,跟風景區的風格實在格格不入。
除非是他們在無意中走到了什麼不對遊客開放的區域。或者,在他們來到這裡之前,從來沒有人發現過這幢建築。
眾人心懷疑慮,便開始四處打量起這幢格格不入的建築來。那是一幢單間瓦房,面基很小,大概只有五六十個平方。從還剩下的殘垣斷壁看,像是民國時期的建築風格。屋正中有一座龍王像,早已經倒在地上碎成幾截,研究了半天才看出龍王的樣子。
臨水必敬龍王,看來這裡很可能是民國時期供奉鏡泊湖龍王的一座龍王廟。後來居住附近的人遷走了,無人經營,才破敗成這個樣子。民國多動盪,加上東北這一片更是紛亂,居民遷徙也可以理解。
眾人想在龍王廟裡找一找有沒有地方可以避避風雪,等雪停了再想辦法回去。這龍王廟頂棚和牆壁大部分已經沒有了,想找避風的地方相當困難。但幾番努力下來,真讓他們找到一個——在龍王像後面的地上,有個大概六十公分見方的小門,雖然被碎瓦片蓋住三分之二,仔細看的話,還是可以發現。
他們把碎瓦片清理掉,露出整個門。小門是木製的,此時已經嚴重腐壞,李偉拉著門環一拽,直接把門板的三分之一掰了下來,剩下的三分之二也輕輕鬆鬆就徒手搞定。門板一卸掉,一股很重的發黴的味道就從門裡噴出來。
李偉用手機當手電往裡照著看了看——基本可以確定這是一間堆放雜物的地下室,面基大概有十五平米左右,兩米來高,裡面大部分的東西已經拿走了,只剩下兩把椅子靠牆放著。因為龍王廟破敗地下室積了不少水,牆壁上佈滿了黴斑。
這地下室自然是避風雪的好去處,眾人欣喜,就一股腦都進了地下室裡。只是那場雪實在持久,等了一個多小時勢頭毫不見弱,有人無聊起來,就開始在地下室中來回踱步,結果走著走著,不知哪一腳沒踩對,地面竟然嘩啦啦地裂了個窟窿出來。
他一條腿整個陷進了窟窿裡,大夥把他拉上來,再去看那個窟窿,才發現這個地下室竟然別有洞天。那個窟窿在地下室的角落上,地下室周圍都是實地,只有那個窟窿附近下面竟然是空的,用一塊木頭板子蓋著。因為年代久遠木頭板子腐蝕變脆,禁不住一個人的體重,一腳踩下去就戳出了個窟窿。
李偉他們想把木板拿開看看下面是什麼。木板十分脆弱,三兩下就卸下來了。他們卸完了才發現那塊木板其實很厚,約莫有15公分,四邊還包著鐵皮,用手指頭粗的大長釘子釘進地上,他們卸掉了中間部分,四周包著鐵皮的邊緣仍很結實。
這種舉動就顯得非常可疑了。無論這個洞下面有什麼,當年的人顯然想把它永遠封起來,再不讓任何人有機會進去。
李偉他們又用手機當手電往洞裡看了看——那個洞下面通向的,其實是一條走廊。走廊跟方形的地下室有大概60°的夾角,因此整個地下室,只有那一個角落斜斜地從走廊的邊上擦過去。
作者有話要說:
☆、(十六)往事2
說它是條“走廊”,是因為它看起來實在跟現代建築中的“走廊”太像了。截面非常規整的長方形的通道,高大概兩三米,寬夠四個人並排走過。從洞口往下看去,這條地下“走廊”所用的建材跟龍王廟地下室的土磚完全不同,是一種質地非常細膩的石板,手電筒的光一照,竟然微微泛出灰白色的柔和光暈來。靠近洞口時可以感覺到一股溫暖而清新的風拂面而來,跟地下室腐敗的黴味形成鮮明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