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是德國經濟中效益最高的產業,優於採礦、鍊鐵和紡織業。鐵路所起的作用之一是促使銀行業走向興盛。像德意志銀行這樣的德國綜合銀行最初就是靠鐵路起家的。所謂綜合銀行,就是一種兼具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投資信託機構多重職能的複合體。綜合銀行的董事們大多是鐵路產業的支持者和經營人。
德國綜合銀行透過4種方法對工業企業施加影響。第一,對一些大型企業進行長期重點投資,操縱這些企業的債券在證券市場上的發行和交易。第二,透過滾轉法,以新債券調換舊債券,有效地使與大企業的往來賬戶信用長期化,從而與大企業建立長期的金融交易關係。第三,由於銀行人員進入了監管董事會,他們不僅參與企業的戰略性決策工作,還可以對未來的投資進行評估和認定。銀行與企業間密切的金融和人際往來使它們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密。第四,利用委託表決權,綜合銀行能夠在企業監管董事會的表決中產生重大影響。
1871年,德意志銀行的年度報告中指出,如果不繼續與倫敦金融城打交道,德國很難與海外金融市場建立直接關係,這樣就會導致融資成本上漲。若要避免這樣,德國必須要建立單一貨幣制度。當時德國貨幣制度非常混亂,分別有馬克、金路易、塔勒和盾等貨幣單位。其中,20馬克兌換1英鎊。為了統一德國貨幣,1876年普魯士帝國銀行被改組為中央銀行——德意志帝國銀行。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1913年,德國金融總資產已從1870年的6億馬克上升到l75億馬克,其在產業資本中所佔的比例也從6%上升到20%。德國資本額列前25位的企業中,有l7家是金融機構。每一個主要的工業部門中都有金融業代表參與企業的管理與決策。其中幾乎一半的淨投資都來自綜合銀行。
儘管德國銀行與企業的關係千絲萬縷,銀行對企業影響重大,但也不是沒有例外。比如被《紐約時報》譽為“魯爾地區的洛克菲勒”的德國鋼鐵巨頭奧古斯特·蒂森的工業帝國主要依賴於企業本身的利潤。
奧古斯特出身於德國名門望族,擁有龐大的人脈關係網,他於1867年在萊茵河畔的杜伊斯堡建了一座小型鋼帶廠。l871年,蒂森在父親的幫助下又建了一家蒂森聯合公司,1877年其父去世後,兩家公司合併。到1886年,公司的發展格局已基本定型。當時蒂森聯合公司包括一家鋼帶廠、一家小型鍊鐵廠、一家與鐵路車輛廠模壓車間配套的鋼板廠、一家鋼管廠、一家馬口鐵廠,還有一個機械工程車間。後來又建了一個為生產船用和固定鍋爐、高壓油箱以及熔爐而配套的焊接車間。
當時德國政府建立了嚴密的關稅保護政策來扶持本土鋼鐵行業。與此同時,德國政府允許國內煤礦、鋼、鐵及一大批其他產業實行卡特爾化。在政府的支援下,l890年,蒂森收購了GDK(直譯為煤礦公司德國皇帝)公司。1890年,蒂森開始在GDK建造西門子—馬丁平爐鋼廠,並生產鐵軌、鋼坯、鐵塊和結構鋼。後來,為了提高產量,公司又採用了托馬斯鍊鋼爐,這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到了20世紀初,蒂森位於GDK的鋼廠已建成為德國最大的原鋼生產廠。l913年,GDK公司年產原煤達450萬噸。
到了19世紀末,由於快速擴張導致資金緊張,蒂森家族不得不依靠各大銀行的信貸才能支撐下去。此時德國煤礦管理機構購買蒂森家族名下的幾座重要煤礦拉了蒂森一把。1910年,蒂森家族在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建立了歐洲大陸上設計最好、裝置最先進的蒂森鋼鐵股份公司。從此以後,蒂森家族一直霸佔著德國鋼鐵行業霸主的位置。
奧古斯特主要靠自己的個人財富與信用籌措資金。因此,他不必受制於銀行或董事會,又能與銀行保持合作關係融通資金。德意志銀行董事奧斯卡·施利特曾這樣評價奧古斯特:“蒂森企業對信貸的依賴很大,但是他又小心地避免與個別銀行之間保持太親密的關係。他對各銀行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因此當有段時期銀行指責有人濫用貸款時,他們主要是指蒂森。在金融業務中,蒂森一直處於主動地位。債券、借貸、個人信用——全按這種方式,他是主導者,別人限制不了他。”
隨著金融業與工業的飛躍發展,在政府的推動下,德國科技與教育的水平也突飛猛進。德國教育體制向大眾提供了從小學到職業學校,從工藝學院到大學的求學機會。l872年,僅慕尼黑大學畢業的化學研究人員就比整個英格蘭還要多。德國公司率先建起了內部實驗室,從事研究和開發工作。 1887年,